小戲骨被質疑過早成人化聽聽專家怎么說?
國慶期間,一部完全由萌娃出演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湖南衛視,迅速在互聯網世界“驚起一灘鷗鷺”。哭得梨花帶雨的黛玉、溫潤練達的寶釵、潑辣精明的王熙鳳……一群平均年齡僅10歲的小演員,顏值、演技均在線,迷倒眾多觀眾。目前該劇豆瓣評分停留在9.3分,遠超一大批熱門影視劇。
而隨著萌娃版《紅樓夢》走紅的,除了表現可圈可點的小戲骨們,還有關于孩子教育的大問題。由兒童來演繹成人故事是否合適?一味模仿會不會磨損孩子們的天賦與靈氣?好評之余,各種質疑的聲音也不絕于耳。為此,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了從事心理學教育以及兒童影視劇、兒童戲劇領域的資深人士,列出他們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從“小戲骨”系列上升到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關注,在余海軍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畢竟未成年人教育是一項需要嚴謹展開的議題,尤其是在網絡上造成轟動后,更謹慎地評價其社會影響,是有必要的。
但他也認為沒必要夸大一部影視劇對兒童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大眾印象中,《西游記》說的是鋤強扶弱,《三國演義》是重現歷史經典,但《紅樓夢》沾上了情和愛,大家就覺得由小演員來演繹不合適了。在,多數孩子在讀小學時就會和父母溝通對異性的感情,在他們看來這是人際交往的一方面,而并非成人化的男女關系。這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認為接觸情與愛就會過早成人化,那是來自于家長和社會的焦慮,孩子本身并不會覺得焦慮”。
余海軍說,出演一部《紅樓夢》,對小演員們來說,可能就是完成一次表演而已,在他們這個年齡段,不太可能真的深刻體驗到劇中角色的情感。“甚至到十七八歲上了大學,也不見得能完全理解”。他舉例道,在看《中國新歌聲》時,一些年紀小的,會自言唱情歌時,對內涵的東西不能很好地體會,對歌曲只是技巧層面的演繹而已,“所以擔心的部分更多來自于家長和社會”。
他也從心理學方面給出,如果孩子在出演或者欣賞成人故事后,出現了不太懂或是不舒服的狀況,可以給孩子一定心理咨詢。“但若孩子覺得只是拍了一個戲,并能從中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豐富他們的成長和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這未嘗不可”。
在冷佳華從事兒童戲劇的創作經歷中,名著改編必不可少。“孩子需要接受來自名著的熏陶,去感受名著對心靈的,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但這樣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由孩子們去演繹。”在她看來,《紅樓夢》文學水平很高,背后承載的東西太厚重,小朋友不太可能理解,最好由成人演繹給孩子看。“由孩子去飾演孩子更合適,這樣更真實,能增強戲劇本身的感染力,觀眾也會更信服。”
雖然對讓小演員出演《紅樓夢》這一創意并不太理解,但冷佳華認為,不讓孩子接觸所謂成界的情感,是個狹隘的誤區。“兒童戲劇常常演繹童話,其實童話的內容很豐富,有、、愛情等等,我們不會刻意回避這些情節。像《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里都有愛情元素,對孩子們來說,王子與公主式的愛情是美的享受。我們大人要做的是通過童話讓孩子識別真善美。其實孩子們也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開始慢慢了解兩性間的情感了,只不過他們從中體驗到的東西,并不是成年人想象的那樣,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冷佳華說,兒童戲劇的創作絕不是蒙住孩子的眼睛,捂住他們的耳朵,而是讓他們睜大雙眼,豎起耳朵,去世界,一切。
受訪者:武漢廣電天漢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兒童影視節目制片人、導演 舒凱
讓小演員出演經典名著,從孩子的體驗角度來講, 舒凱認為只要導演選材得當,十歲左右的孩子演名著,問題不大。而且“小戲骨”系列收視率和話題度都頗高,這也是對兒童影視劇創作的一種有益探索。
舒凱介紹,兒童影視劇創作分兩種:一種是小孩演出來給大眾欣賞的,如“小戲骨”系列,它在衛視主流平臺,兼顧的一定是湖南衛視以年輕人為主的受眾,如果能捧出幾位小童星,自然是好事一樁;另一種兒童作品只針對兒童,按年齡段精細劃分,如適合三歲以下、三歲以上或是學齡兒童觀看的作品。這兩種影視劇的創作都屬于正常范疇,但他認為有一種現象需要,“我比較反對將小孩作為活道具,搞笑或是,在一些真人秀里出現了這樣的端倪,這個就不太好了,有取悅大人的傾向。”
在舒凱看來,中小學校里經常會排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大家對小演員演繹經典戲曲片段也習以為常,“那都是在演繹成界的故事。只要影視劇的創作者將內容把控好,把握正確的價值觀,大人演小孩,或是小孩演大人,都沒有問題,很多戲劇的啟蒙,都是成人(故事)的”。
對于孩子們的率,舒凱倒是對家長們提了另一個。“如果確定孩子想走演藝道,多參加表演活動是必須的。但我的是不要讓孩子太早接觸市場,去參加商業演出,不要只看短期的利益,要從長遠看,如果以后想從事表演、唱歌的工作,那就把腳踏實地把功夫學到家”。
《小戲骨》本來是湖南的一個欄目,培養小朋友進行傳統戲劇表演,初衷是讓他們放下游戲和手機去了解傳統文化。從目前來看,“小戲骨”系列以經典改編為主,例如《焦裕祿》《劉三姐》《白毛女》《白蛇傳》《放開那三國》等。
這次走紅的小戲骨版《紅樓夢》共9集,以87版電視劇《紅樓夢》為模仿依據,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線,保留了原著中寶黛共讀西廂、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寶釵撲蝶等精彩情節,同時刪減弱化感情戲部分。
導演潘禮平曾對透露,這個節目表演主要是公益,過程是反童星模式的,片酬只是象征性給一點,不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掙錢。更多是教育孩子要吃得苦,鉆研表演。而這幫小演員也相當敬業,大夏天拍戲,戲服都能擰出水,還會用整天的時間去磨幾分鐘的戲。
之前潘禮平也不愿翻拍“紅樓”,“感覺《紅樓夢》的基調還是有些消極,不太適合兒童。”但團隊同事找的角度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這條線,“我看了劇本覺得挺好的。它很有現實教育意義,一個是要看得見有窮人,紅樓的小姐公子們有閑情逸致,煮螃蟹、對對聯,生活無憂。現實生活中條件好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是看不見有窮人的或者看見了,這樣就很。第二是看得起窮人,《紅樓夢》里有對劉姥姥好的,到最后落魄時反而得到了窮人的幫助。選這個角度,對兒童有意義。”
至于孩子們的表演,潘禮平坦言還談不上創造性,而是通過一遍遍觀看87版《紅樓夢》和在導演指導下演完的,是體驗加模仿的結果。(記者耿愿整理)
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國迎來了68歲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里也被各種各樣獻給祖國的祝福“刷了屏”。們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穎的形式“烹飪”出了不一樣的國慶報道“大餐”。
1949年10月1日,在舉行的盛大的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國的誕生。在慶祝建國68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當時關于開國大典的新聞報道,再次感受那一神圣而又偉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