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平衡事業家庭不是女性專有問題而是兩性問題
“而當我的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來,那種感覺就會讓你覺得挺踏實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別看我在微博上表現得很輕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來東西時的焦慮,這是別人沒辦法真正的。”
“做科研就是一山望著一山高,你到另一個山頭發現,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科學就是一個淺顯易懂的世界,對于性別,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任何偏向性的。”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顏寧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的采訪,就性別、學術、生活、成就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
2018年6月底到9月初,短短70天內顏寧團隊界學術期刊《科學》上連發3篇論文,人們再次對這個年輕的團隊刮目相看。
談到多年來支撐自己科研的動力,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想讓自己與眾不同,而當我的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來,那種感覺就會讓你覺得挺踏實的,然后挺有成就感。”
了解顏寧的人都知道她還是個“微博控”“科普達人”,51萬“粉絲”、4000多條微博;她興趣極廣,新聞、電視劇、網絡小說,都能滔滔不絕地聊起來;她穿著打扮時尚、談吐幽默風趣。
曾有人因此覺得顏寧不像“科學家”,對此顏寧不以為然,她對記者說:“我心目中沒有科學家的樣子,科學家本來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圍有自組樂隊的科學家;有天文攝影的生物學家;有整天緊張的科學家;有很放松的科學家;有長得比藝術家還像藝術家的科學家;有不修邊幅的;也有非常時尚可以做模特的……我覺得大家對科學家不應該有一個刻板認識。”
的確,為了攻克葡萄糖轉運蛋白晶體結構問題,顏寧可以連續工作48個小時而不覺疲憊。攻關期間,從上午開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連續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點,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瞇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工作。“別看我在微博上表現得很輕松,但背后熬夜工作、做不出來東西時的焦慮,這是別人沒辦法真正的。”
界生命科學大會舉辦的“,讓生命更精確”分論壇,顏寧是為數不多的受邀嘉賓,她流利的英語,清晰的邏輯闡述,令到場的中外參會者折服。
“科學就是一個淺顯易懂的世界,它其實沒有任何門檻,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夠的訓練,到了研究生階段,或者到了后面這個研究階段,它對于性別,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任何偏向性的。”
讓顏寧記憶深刻的是那次去參加“結構生物學全議”,會議邀請了全世界的知名科學家做主題報告,令顏寧沒有想到的是所有的報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是女性。她同時了解到,的科學家中,有一半是女性,而美國科學院的華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其實在中國,雖然大學里領導實驗室的女性科學家的比例尚需提高,但并未影響屠呦呦成為中國科學屆的第一個諾貝爾獲得者。
所有這些,堅定了她的,在不同的場合,她一直在鼓勵女性從事科研工作。她鼓勵女孩子遵從內心,勇敢做出自己的職業選擇,“女性無論是選擇在職場工作還是在家全職,都應該出自本人真實的意愿。而不是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她說:“當科學家的好處在于,可以自主安排工作和休閑時間,很多人寧愿放棄高薪收入的工作,為的是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研究。”“做科研就是一山望著一山高,你到另一個山頭發現,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當記者問起做科研的終極理想是什么?顏寧的回答是:“我想每一位生物學家的終極理想可能都是理解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在一次學院面試博士生的現場,一名男同事問一名應試的女生,“你現在到了一定年齡,將來怎樣平衡家庭和科研?”顏寧當即表示:“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在科研領域,顏寧可以面對一個個難題仍然游刃有余,而卻會因為來自性別的困惑而深感不安。
顏寧的學生中,有個女孩成績優秀,是個難得的科研人才,遺憾的是這個女孩是因為擔心今后找不到工作,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選擇了一個并不一定合適自己的工作提前就業。
顏寧說:“當我慢慢意識到許多女孩子,特別是我自己的學生,并不是沒有實力,只是因為社會家庭的共識,因為在某一階段或主動或被動地必須做選擇題,而脫離了她們本來挺有天賦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
她強調:“其實我個人沒有感覺到因為性別受到任何歧視。但我認為現實中有很多對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比如說女性怎么平衡事業和家庭。這本不是女性專有的問題,而是兩性問題。”
時至今日,不少女性在考慮是否要走科學這條之前,首先要闖過性別關。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道上仍面臨這樣那樣的阻力和障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面向2030年》指出,當前科研領域仍以男性為主,女性只占全球科研人員總數的28.4%。她們在獲取科研經費或在爭取研究機構內重要職位時往往處于劣勢。
“無論在大學錄取時,還是在實驗室做實驗時,女孩子和男孩子們沒有任何區別,大家都是玩命做實驗,然后該發好文章發好文章,但是到最后,為什么成為教授的女孩子反而很少呢?”對此顏寧感到疾首,于是她開始參與到支持青年女科學家的各種活動中。
從2015年起,她開始在多個公開場合為女性科學家發聲,擔任微信號“賽先生”的主編,呼吁關注“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的話題,推介優秀女科學家的科研工作。
也是從2015年開始,顏寧在大學發起并主持“女科學家論壇”,邀請國內外優秀的女科學家參加討論,借此呼吁更多人關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群體面臨的與性別有關的問題和挑戰。
就在出席“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她如約回到大學主持了每年一度的“女科學家論壇”。論壇每次一個話題,迄今為止已就包括“女科研工作者應如何平衡事業發展和家庭生活”“如何舒緩科研工作中的壓力與挑戰”“如何應對生育對事業的沖擊”以及當今社會熱議的“剩女”“女博士是第三類人”“女孩子如何建立自信心”等話題展開討論。
顏寧對記者表示:“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有些,甚至是文化、大眾的期許,對女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大家能夠真正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并且試圖一起去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