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大熊貓”20多年等來花開有望擺脫危境
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的峨眉擬單性木蘭,有望擺脫的命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和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不久前將11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放歸野外。
在峨眉山海拔約1200~1500米的區域,生長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峨眉擬單性木蘭。1940年,中國植物學家鄭萬均首次發現后,曾一度被懷疑已在野外。直到1987年,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一位工作人員才在一處懸崖邊發現一株兩性花樹。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余道平介紹,“男多女少”是峨眉擬單性木蘭的尷尬。其有兩種性別,一種是“男性”,另一種是“亦男亦女”即雌雄同體。在野外發現的74株中,僅有4株為雌雄同體的兩性花。且兩性花中的雄性不育,只能進行異花授粉,才有可能產生種子,但常常面臨 “等得花兒已謝了”的遺憾。因為雄花總是比兩性花早開5~7天,兩性花開盛時,雄花卻快開敗了。再者,4株雌雄同體的野生峨眉擬單性木蘭全部在懸崖上。好不容易結出的種子,萌發成樹苗更是有限。
為了在野外獲取種子培育樹苗,研究人員曾每年爬上懸崖采集種子。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的李策宏工程師說,需要利用繩索,爬上垂直高度約百米的峭壁,采集種子回來育苗。這種“作業”直到2010年才逐漸減少。實驗站的科技人員從1989年開始對該進行遷地,培育了20多年,才有20余株陸續開花。
2012~2016年,該研究團隊連續4年對其人工授粉技術和嫁接技術進行攻關。目前,已成功獲得110株樹苗。今年4月底,終于選定峨眉山上一片闊葉混交林,把110株樹苗放歸野外。
由于現在還無法辨別樹苗的性別,恐怕只有20年后樹苗長成開花時,才能知曉兩性花植株增加了多少。未來幾年,將有50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樹苗被“野放”。
峨眉擬單性木蘭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系統發育不可缺少的珍貴材料。也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作為常綠喬木,冬天不容易落葉。花也很漂亮,帶有類似黃桷蘭的清香。但其是否適市還有待實驗,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計劃明年和成都植物園合作,觀察峨眉擬單性木蘭在成都的生長情況,研究用于綠化的可能性。
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余道平時,正值峨眉擬單性木蘭的花期,她和她的團隊在忙著給花兒人工授粉。她說,野外放歸凝聚了好幾代中國植物專家的心血。啟動野外放歸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或許又是以十年為單位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