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應有 “文學的故鄉”
從今夏起,央視紀錄頻道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當代文學和當代作家。這部6集紀錄片分別為《莫言》《賈平凹》《劉震云》《阿來》《遲子建》《畢飛宇》,拍攝歷時兩年。
在《文學的故鄉》首映式上,紀錄片主人公莫言說:“我回到了過去的棉花加工廠、當年站崗放哨的老營區,以及當年參與文學活動的地方,也是故地重游,激活了很多記憶。看了片花,我有兩個強烈的感受:一個不會表演只會寫作的作家不是一個好農民,一個又會寫作又會表演的作家一定是個好導演。”
我們知道,莫言的故鄉名叫“高密東北鄉”,正是故鄉土地上的家、他的親人、他的鄉鄰,蘊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積淀在其中的歷史歲月,那塊故鄉土地留給他的愛與恨的記憶,使莫言萌發了文學的種子,培養了他文學的想象力,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小說素材,成為他的“文學富礦”。莫言也承認,在創建他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他重要,他們的豪邁激勵了他,使他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地方。
賈平凹在賀信中也說:“拍這樣的片子,是極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當初拍攝時,我就為這個創意叫好……只有對這個時代的把握,對文學和作家的理解,才了此片的精彩。”
賈平凹的故鄉是陜西商洛。賈平凹說,他的生命過程中,大量時間居住在商洛地區,寫作多以整個商洛地區為背景。在他的人生記憶中,特別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鄉商洛和商洛的棣花街是賈平凹的創作,鄉愁、鄉情、鄉戀,是他作品中難忘的主題。是故鄉給了他文學的素養、創作的素材,給了他今天所有的一切……
當時正在國外的遲子建說,“其實一個作家擁有故鄉是美好的,因為有了故鄉相當于有了一個夢,故鄉夢永遠不會破滅,那么它會跟我一起伴著文學之這樣走下去。”的確,就像莫言、賈平凹、劉震云、阿來、遲子建、畢飛宇一樣,一個真正的作家,怎能夠沒有自己的故鄉,尤其是的家園呢?
一個作家的成長,或說要成為一個天才的作家,具有豐沛的創造力,必須要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影響和塑造。作為作家,他與他過去生長的,不僅有一種情感的聯系,更有牢固的心靈溝通,這構成了一個作家的特質、作品的特質。
這就很清楚了,一位作家必須擁有自己的故鄉,故鄉不僅僅是他的生命誕生地,也是他的生命、文學生命的策源地。作家不僅在文學中書寫自己的故鄉,也在上、靈魂上皈依著故鄉。如若失去了這個故鄉,他就會像流水浮萍一樣,不僅沒有了文學的沖動,更會因此而心靈焦灼。所以,他必須去追尋和尋找這個故鄉、這個家園,他懂得,失去了家園這個故鄉,他會失去一切……
該片總導演張同道表示,《文學的故鄉》講述的是莫言、賈平凹等當代作家的文學故鄉,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你心靈的家園。
筆者也認為,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文學的力量也許不如從前了,然而,它存在的意義卻越發重大。也許,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文學——文學能夠與其他形式一起我們,至少文學能夠讓我們保持一份對的神圣回憶。
是的,我們不能忘記了文學的力量,文學的影響,文學對生命和心靈感染、、救贖的作用。我們必須擁有“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是我們生命的皈依,心靈的家園,沒有它恐怕我們會失去一切……(許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