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想象到影像奇觀 圍觀科幻名著的銀幕
在這期“為科幻正名”系列策劃的終結篇中,我們將探討科幻文學與科幻電影的改編之,帶你一同檢索12位作品屢被搬上銀幕的科幻名家,以及那些成功與失望的科幻文學改編作品,最后我們更邀諸位科幻迷和影迷們與我們一同審閱10部最受期待搬上銀幕的科幻小說,讓我們一起完成這場領略科幻魅力的奇妙之旅。
時光稿從科幻文學誕生之日起,這一極具想象力的文學類型,也許注定要與影像魔術有著不解之緣。如果把想象力比作人類的第六感,那么掌控人類五感中視覺和聽覺的電影,正可謂將那些文學作品中的未來暢想“化夢”的不二工具。
這其中,那些飽含對技術細節精確描繪的科幻作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硬科幻”)尤其得到了電影人的親睞。文學大家們筆下,對于新技術新發明的細致勾勒和對故事情節的精彩推動,為電影化奠定了絕佳的藍圖。不僅僅如此,那些大師名著中所擁有的哲學、社會思辨以及預言式的想象,也給其電影改編作品注入了思想性,這也造就了一批在科幻史上與文學名著交相輝映的科幻改編電影。
翻開漫漫銀海,你會看到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正是源自著名科幻小說家H·G·威爾斯的小說,其后銀幕上一部部科幻電影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索拉里斯》《銀翼殺手》《侏羅紀公園》《全面回憶》《世界大戰》等等等等,也都脫胎自科幻小說。更不乏眾多在概念上被視作原創的科幻經典電影,如果追根溯源,它們的“概念”往往在更早的科幻文學中便能發現雛形。
然而,前途雖是的,道卻是曲折的,將想象力具象化始終是困難而頗具爭議的。正因為這樣我們鮮能在銀幕上看到完美把握原著神髓的科幻文學改編作品,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無論怎樣的改編,有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做底,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了其改編電影在科幻味上的純正性。更不乏一些電影大師,他們甚至能在改編中完成對原著的超越,比如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等等。
在這期“為科幻正名”系列策劃的終結篇中,我們將探討科幻文學與科幻電影的改編之,帶你一同檢索12位作品屢被搬上銀幕的科幻名家,以及那些成功與失望的科幻文學改編作品,最后我們更邀諸位科幻迷和影迷們與我們一同審閱10部最受期待搬上銀幕的科幻小說,讓我們一起完成這場領略科幻魅力的奇妙之旅。
例如《我,機器人》,許多人沖著經典名作改編而感到興奮,看完才發現事情不對。其實它本來是編劇Jeff Vintar的一個原創劇本叫做《Hardwired》,后來決定用它來拍《我,機器人》了,就從阿西莫夫的小說里找一些元素往上附會,最后,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再如《少數派報告》,也跟原作差了不少,因為最早它是《全面回憶2》……后來制片公司破產,保羅·范霍文離開了項目,劇本則輾轉到了斯皮爾伯格手上。 ——星船傘兵也是,導演和編劇直到電影上映都沒看完原著……
我想看衛斯理小說拍成電影。《眼睛》不錯,一臉上就一個橫著的大眼。很有視覺沖擊力。《沉船》也不錯,水底下西班牙公爵拿著錘子敲你的頭,哈哈。有意思。可惜沒人拍,中國的導演沒有會拍科幻的,李安兼顧,倒是不錯。
我的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