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蔚藍大海長征蒼茫太空——現場直擊中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
新華社發
工程技術人員在組裝車間檢查長征十一號火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6月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從中國黃海海域沖天而起,成功將捕風一號A、B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A衛星等7顆衛星送入約600公里高度的圓軌道。中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海天一色 精彩瞬間
海風輕輕撫過,躍動的浪花泛著粼粼波光,薄薄的輕霧籠罩海面。海天交匯處,長征十一號火箭靜靜矗立在發射平臺上,像一個戎裝待發的武士,等待出征號令。
預定發射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12時06分,隨著“嗵”地一聲,長征十一號騰躍而起,空中點火,尾焰發出耀眼的光芒,刺破長空直插云霄,在蒼穹中留下了一道清晰的航跡。
現場的觀眾紛紛舉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一歷史性時刻。有些觀眾請同伴以火箭的航跡云為背景為自己拍照留念,希望留住這個難忘的瞬間。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等待,任務現場指揮部宣布:長征十一號火箭首次海上發射已將搭載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圓滿成功!現場歡呼聲、掌聲響成一片。
神箭出征 馬到成功
此次長征十一號火箭的海上首射,是中國航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之一,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事業開辟了一塊新的發射空間、探索了一種安全、靈活、經濟、高效的新型發射模式,將助力中國商業航天進一步多元化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家族第一型也是唯一使用固體燃料的運載火箭型號,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全長近21米,重約58噸,起飛推力120噸,可以將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長征十一號火箭工程歷經幾年的研制、試驗,于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施首次發射。截至目前,改型火箭已經實施了7次發射任務,連戰連捷。
作為中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本次任務于2019年獲得國家國防科工局正式立項,任務規劃由長征十一號火箭來擔綱完成。
試驗系統由運載火箭系統、海上發射平臺、測控通信系統和衛星系統4部分組成。發射任務計劃節點設置為搭載火箭的發射平臺離港后1周之內完成發射。任務目標是通過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突破關鍵技術,驗證試驗流程,為中國快速進入空間提供新的發射模式。
在任務前期規劃和實施的過程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聯合中國海洋工程企業,將航天科技與海洋科技相結合,進行了多輪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工程的論證、技術攻關和研制工作。
多方融合 創新模式
本次飛行試驗首次采用“航天+海工”技術融合,突破了海上發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全面驗證了海上發射試驗流程,初步構建多方融合的海上發射模式。
在本次任務中,航天科技集團首次嘗試贊助商冠名的方式,與長城汽車合作,將這枚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命名為“CZ-11 WEY”。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指揮李同玉說,本次任務商業模式的創新引領了我國運載火箭商業化發展,代表著中國航天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為靈活的融合模式,打造多元化商業航天投入體系,以市場規則配置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建立開放、共享的多方融合發射體系,創造了商業航天更大的市場機遇和經濟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發射任務中,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為火箭和多顆衛星提供了火箭測控、衛星入軌測控以及境外測控服務,這是中國民營航企首次完整執行航天發射全周期測控任務,實現中國商業航天一大突破。
捕風探測 防災減災
作為此次發射的主要任務載荷,捕風一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主要用于臺風等極端天氣監測,可準確測量海面風場,實現精準預報臺風。
中國目前已有的氣象監測手段多為探測高層風,其它微波探測方式也難以在任意氣象條件下獲取海面風場。捕風一號衛星利用了導航衛星中的L波段進行風場探測,該波段信號具有良好的大氣穿透特性,能夠全天時獲取對于臺風預報極其重要的底層風場數據,從而精準預報臺風等極端天氣。
后續,中國科研人員計劃通過開展導航信號微波遙感技術的其它應用拓展,逐步建設捕風衛星星座,進一步提高海面風場測量的實時性,為中國氣象領域海洋/陸地遙感、大氣探測和電離層監測做出貢獻,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氣象保障和防災減災。
趙 磊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