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安居工程經受住60多次5級以上地震
葉里斯南也肯村村民蘭英英站在自家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前。
1931年富蘊8級地震遺址現場,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研究員柏美祥介紹斷層情況。
攝影/記者 周依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位于歐亞地震帶中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是我國大陸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地區,破壞性地震頻發,實現房屋抗震尤為重要。
2004年起,新疆在全國率先開展抗震安居工程,截至去年底,已完成約238萬戶農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目標是2020年底基本實現農村全覆蓋。
而在抗震農居的背后,從地震預報到活斷層探查的各項工作,也為構建地震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土坯房到抗震屋
家住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托里鎮葉里斯南也肯村的蘭英英,還記得2017年8月9日6.6級地震發生時的情形:地面突然搖晃,自家房屋一下就裂了長長的口子。經過頻繁演練的一家人,立刻反應過來,“地震了!”兒子趕緊把老人和孩子從屋里背出來。房子頃刻間坍塌。
那次地震中,蘭英英所在的村莊是受災最嚴重的村,共有113戶房屋倒塌。不過村內幾戶按照8度抗震設防標準提前翻蓋的房子,震后“一條裂縫都沒有”。
新疆地震局局長張勇介紹,上世紀,新疆農村住房通常是家庭自建的土坯房,由于村民建房知識水平及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房屋建筑用材、結構等根本達不到抗震要求。
2003年2月24日,喀什地區伽師、巴楚兩縣交界處發生里氏6.8級地震,268人死亡,超出解放以來新疆所有地震死亡人數之和,災害損失高達十余億元。面對嚴峻的地震形勢和新疆農村的住房現狀,2004年起,新疆在全疆范圍內開展抗震安居建設工程,通過抗震加固、拆遷重建等方式,提高全疆城鄉住宅抗震設防水平。
震后3個月,經過恢復重建,葉里斯南也肯村村民都住上了原本靠家中種地收入無法負擔的抗震安居房。一畝地的院子里,80平米的“三室一廳”,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和抗震結構。
“農村安居工程由政府提供資金補助和建房設計圖紙,目前補助金額最低每戶2.85萬元。同時派專人指導監工,一旦不合格就推掉重來,保證房屋滿足抗震設防標準。”張勇介紹。
截至2018年底,新疆已完成約238萬戶農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2019年將再實施30萬戶工程建設任務,力爭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全自治區農村安居房全覆蓋。2004年以來,已建成的農村安居房經受住了60多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檢驗,無一損毀。
去年10月,精河發生5.4級地震,蘭英英再次感到震感,但房子“毫發無損”,“這下心里不害怕了。”
探明活斷層 為造房子“避雷”
防震減災工作的關鍵詞是“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結實”,很多情況下,搞清楚地下,才能確保建結實。
根據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全疆94個縣市(區)中,抗震設防烈度在8度以上的為69個,約占全疆所有縣市(區)的73%。
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所長胡偉華說,新疆地震災害頻發且發生的地點非常分散,全疆各地州市均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但仍有規律可循——7級以上地震都發生在已知的活動斷層帶上。2017年精河6.6級地震就發生在北天山山前斷層帶,離斷層帶最近的正是葉里斯南也肯村。“如果先把斷層帶查明,建房時避開就可以有效防震,對后面的地震災害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這些“已知”的背后,是地震人數十年的探索。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研究員柏美祥,隨同丁國瑜院士等,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富蘊地震斷裂帶研究。
1931年,新疆阿爾泰山區發生富蘊8級地震,在大地上造成176公里長的“裂痕”,于上世紀80年代一次修水電站的工程時被發現。柏美祥團隊來到震中,為眼前的景象震撼:最大的錯動左右拉開了14米左右,塌陷區最深的地方有60多米深。“我們的工作就是從地質角度研究,地震為什么在這里發生,破壞到什么程度,斷層是不是仍在活動,為推測這個地方在百年內可能會發生多大地震提供依據。”最終,他們用5年時間摸清了此次發震的新疆可可托海-二臺活動斷裂帶,繪制出詳細的地震斷裂分布圖。
隨后,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完成了阿爾金斷層、可可托海-二臺斷層和北天山山前逆斷層褶皺帶填圖,烏魯木齊城市活斷層1:10000填圖等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年來,還發現了13條全新世活動斷層,包括5條歷史地震地表破裂帶,并對26條全新世活動斷層進行了詳細勘測。目前,新疆共計206條活動斷層,已完成詳細勘測的活動斷層主要針對人口密集區域,約占三分之一。
探明活斷層,還可為重大工程選址和抗震設防標準提供重要參考。“例如正在修建中的青海省格爾木市到新疆巴州庫爾勒市的鐵路,我們就會對工程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避開活動斷層,提供相關設計參數。”胡偉華說。
一次避免人員死亡的短期預報
為了摸清地震的“脾氣”,新疆還做了更多努力。
葉里斯南也肯村村支書馬金生回憶,地震前兩個月,精河縣地震局干部帶領全村進行地震演練和培訓。“震前就知道可能會發生地震,只是不知道哪天。”
新疆地震局預報中心研究員高國英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地震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2017年5月,精河縣地震局前兆監測儀器顯示的信息出現了短臨異常特征。經過研判分析,5月26日,新疆地震局向自治區政府匯報新疆近期震情工作時提出,2017年下半年北天山存在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精河縣地震局向縣政府匯報,提出可能存在嚴重地震形勢,對重點區應采取預防措施。縣政府隨即布置了各鄉鎮開展地震應急演練。
當年6月起,縣政府在包含極震區在內的鄉鎮開展了地震應急演練、隱患排查等應急準備工作。最終,8月9日地震發生后,盡管房屋損毀嚴重,但未造成一人死亡。
高國英介紹,新疆地震局預報中心在多次中強地震前做出不同程度的中短期(臨)預測預報,但更多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求索。
2003年巴楚-伽師6.8級地震前,新疆地震局根據地震活動、前兆異常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預測,強度和時間判定較為準確,但地點判定存在偏差。“地震發生在2月24日早上10點,趕去現場的同事下午打電話報告說這次地震已經造成200多人死亡,我一下子眼淚嘩嘩地往下流。非常內疚。”高國英說,這進一步體現出地震預報的難度所在,直到現在它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防震減災工作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結實’,地下搞清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先把房子造好才是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關鍵。”高國英說。(記者 周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