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烈:用多媒體描繪世園會中國館的“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前不久,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2019北京世園會)展廳內,科技日報記者見到,一群青少年看到展廳內的《詩經》詞句,不禁齊聲朗誦。
相關部門調查顯示,中國館是2019北京世園會最受游客歡迎的場館之一。而這離不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張烈及其團隊的付出。
張烈主持并總策劃了2019北京世園會中國館主題展覽,他帶領團隊在設計中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將展館打造成融合科技與藝術的多媒體數字空間,滿目綠意,極盡生態之美。
從工業設計轉向信息設計
“中國館從醞釀、設計到最終實現歷時4年,這里也是我幾十年從業的經歷中,傾注心血最多的一個地方。”張烈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這位總策劃告訴記者,為了讓觀眾盡享視覺盛宴,體驗到“無處不自然、無處不園藝”,他及團隊采用傳統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展陳形式,采用高可用性雙機集群系統和雙活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來保證館廳多媒體系統的可靠性,特別是在歷史文化展區“和而共生”“祥和逸居”“千里江山圖”,使用多達85臺投影機,以保證多媒體播放系統不間斷運行。
時間回溯至1992年。
那時正在讀大學的張烈,學的是自己很喜歡的工業設計專業。由于該專業屬于交叉學科,所以他不僅要學習工科技術,還要補充文科理論。也正因有了這樣的積累,讓他后來在博士階段轉變研究領域時,很輕松就從工業設計轉向信息設計及文化傳播方向。
讀博后,張烈積極參與實踐項目,積累了大量信息設計方面的一線經驗。通過這些實踐工作,他逐漸體會到,策劃展覽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前期內容策劃是核心和基礎,他需要與歷史學家、考古專家一起,提煉出好的內容點,與此相關的道具、技術都是表達內容的工具。而新媒體技術是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它能刺激多重感官,使觀眾沉浸在展覽之中。
把一句話轉化為可感的空間
張烈介紹道,他所供職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研究所的研究重點之一,是和文化遺產相關的數字化設計。“如今,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信息與交互設計技術在這個領域將大有可為。”他說。
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研究所所長,張烈的作品先后多次榮獲全國博物館陳列精品獎,以及其他國內外重要獎項。
其中,孔子博物館的設計布展,是張烈團隊近期完成的又一項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展示傳播項目。
在該博物館布展期間,為了充分理解孔子思想,張烈常與文博、考古專家進行溝通。跨學科的交流也使他漸漸意識到,學科背景的差異,可能導致很多前期文本設定與后期設計師呈現的展覽大相徑庭,這就造成許多展覽流于千篇一律的形式而缺乏內涵。
那么,如何將文本邏輯更好地轉化為視覺展示?“這就需要我們敢于不斷創新與突破,把一句話、意境、觀念變成場所或行為,甚至將其轉化為能讓人產生共情的現場活動。”張烈說。
比如,為了表達“永遠的孔子”這一抽象概念,張烈和團隊提出了很多設計方案,但一直未最終選定。在一次討論中,張烈突然想起一位專家的話“博物館是什么,那是知識女神所在之地,是向知識致敬的地方”,于是他提出將這個展廳做成儒學圖書館。這一創舉既豐富了該博物館的業務,也呼應了博物館向知識致敬、向“永遠的孔子”致敬的主旨。
為自閉癥患者建康復平臺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烈聽朋友談起有關自閉癥患兒的事情,很受觸動,“我想用專業技能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
目前,中國自閉癥患兒數量超過200萬,且每年呈現持續遞增的態勢,而大部分患者的康復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要為自閉癥患兒提供幫助,首先就是要了解他們。于是,“門外漢”張烈開始惡補相關知識,大量閱讀與自閉癥有關的書籍,并不斷向專家請教,一點點走進自閉癥患者的世界。
而后,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和探索,張烈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知識最終建立起目前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的自閉癥互聯網康復服務平臺——恩啟。
在該平臺,自閉癥康復教師可通過在線視頻課程提升專業水平,自閉癥患兒可享受到國際權威評測機構提供的評測。同時,該平臺還會根據不同的數據,自動生成個性化訓練課程,為自閉癥患者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