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碧道連到底 扎堆經營路子寬
山巒、樹木、田園、溪谷、竹林、水庫、人家……南粵古驛道里的信宜,處處是風景。
但在過去,受制于交通通達性限制,景點分散,鄉村美景難以協同開發。如今,一條信宜碧道,早已串起數十個村莊,一幅壯麗的鄉村畫廊,正在徐徐展開。
由碧道、多個美麗鄉村與景區組成的信宜錦江畫廊項目,連接的不僅是集群化的鄉村美景,更淌出了一條政企合作共贏、村民共享發展的美麗鄉村振興路。
碧道串聯,美麗鄉村集群化
11月2日,以“壯麗70年,碧道生態行”為主題的徒步行活動將在信宜“錦江畫廊”碧道舉行。該活動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旨在助力創建廣東省文明城市工作,向社會展現信宜新農村建設成果,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徒步活動將分兩條線路進行。路線一起點為鎮隆八坊村紅樓廣場,終點至山背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廣場;線路二為高城水庫停車場至山背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廣場。
據了解, “錦江畫廊”碧道建設工程起點為廣東省“萬里碧道”示范段八坊村,終點為高城村,全長43公里(含二級碧道)。沿途串聯起數十個美麗鄉村。一次性重點打造赤坎村、山背村、北邏村、十里村、嶺上村、英地坡村、德喬村、八坊村、旺同村、高城村10個美麗鄉村。建成后,惠及沿線數十萬人。
“這個項目就像用一根美麗的線,把一顆顆珠子連接起來,打造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信宜市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這條“線”, 也打破了“一景一點”式傳統旅游。通過碧道串聯整合分散的旅游資源點,形成整體開發之勢,打造人文風情的主題旅游線路,有利于提升片區旅游價值和改善城市整體風貌形象,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為實現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目標發揮示范作用。
運營主導,算好經濟賬
要做好民生工程,算好經濟賬自是必不可少。如何增進民生福祉,又不增加當地財政負擔,考驗執政智慧。
與過去政府大包大攬,承擔建設的全部費用,給當地財政帶來極大負擔的發展思路不同,信宜碧道的建設,當地走出了一條政企合作發展的新路子:實行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村民參與,共享互助模式。
信宜碧道引入北京四季文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季文旅),進行整體策劃規劃并同期完成整體運營方案,運營提前啟動,設計建設分段逐步實施。
四季文旅董事長金健介紹,項目通過文旅及特色農業產業拉動,以改善村容村貌及鄉村文化內涵、提升全民康體運動素質,促進信宜市鄉村振興建設,將其建成美麗鄉村的示范區。
“當地政府思路非常清晰,選擇的方案也很經濟實惠,不是大干快上。”金健告訴記者,總的方案就是要控制投資與確保回報,并不是像很多地方做的那樣,花大錢把鄉村城市化,最后卻沒有了鄉村特色。他們要做的是根據當地條件,還原鄉村風貌,發揮鄉村特色,發展新農村。“依托旅游,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打造美麗鄉村。”
9月28日,信宜市相關領導率隊對錦江畫廊碧道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時就強調,碧道建設是一項生態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各相關部門、相關鎮(街)必須高度重視,緊緊圍繞綠色生態本底,充分利用沿線資源,認真規劃打造好沿路風貌帶,積極助推沿線十大美麗鄉村綠色經濟產業發展。
同時,要深化拓展碧道建設功能,整體提升碧道建設內涵,努力把碧道打造成為運動健身、觀光旅游、生態振興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發展活道。
模式創新,打好合作牌
基于此,“高水平策劃+低總價建設+市場化運營”,成為了信宜碧道的最終發展思路。即,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由市場主體負責,打造成為主客共享、四季可游、特色互補、產業為先的美麗鄉村集群化景區。
按照規劃,信宜美麗鄉村集群化景區將打造十個不同主題的特色鄉村與三大景區。通過以碧道為媒,將有效串聯分散的資源點,盤活全域資源發展。
其中將包含的三大景區,竇州府致力于打造古鎮文化復興,塑造文化旅游新增長極;錦江畫廊則是全民休閑、賽事組織、承接信宜休閑旅游升級外溢的重要力量;高城水庫定位于親子游樂、康養度假等城市近郊旅游功能補充。
盡管項目整體交由市場化主體運營,但在政府和市場化主體的具體合作方式上,不同的產品也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比如,作為封閉式景區的高城水庫,按4A景區標準管理。四季文旅承包經營,上交固定凈利潤。政府同時通過景區人氣,拉升景區周邊區域價值。
作為開放式景區的碧道,按4A景區標準管理。政府補貼兩年,四季文旅后續通過驛站、旅游交通、廣告等回報自負盈虧。
而美麗鄉村建設,則是收取月度服務費,按最美鄉村示范區標準進行景區化管理。市場化主體負責村民培訓、旅游交通、保安保潔、園藝、餐飲民宿業態管理、文創包裝、品牌推廣所有內容。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