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轉錄因子促干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日本九州大學著名生殖生物學家林克彥及其團隊,在2016年曾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培育的11只小鼠并非來自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其母系血統源于重編程的皮膚細胞。這一實驗的成功令生殖科學界震驚,因為其意味著,未來有朝一日人類將可以只用血液和皮膚細胞就能孕育出一個新生命,但就現階段來講,因面臨技術和倫理雙重挑戰,這一想法的實現還相當遙遠。
而此次,林克彥及其同事利用小鼠的胚胎干細胞,確定了觸發卵母細胞生長所需的8個轉錄因子(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然后,研究團隊誘導這8個轉錄因子在小鼠多能干細胞中表達,測試它們是否足以驅動卵母細胞生長。
研究結果發現,這導致了“類卵細胞”的產生,他們將其命名為“直接誘導的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這些細胞沒有進行減數分裂,但能夠受精,并能分裂到胚胎發育的8細胞階段。然而,超過這一時點的進一步發育就會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類卵細胞”可以提供一種潛在的卵母細胞細胞質來源,卵母細胞細胞質在輔助生殖技術中極具價值。
總編輯圈點
很多生殖領域的專家都在關注著林克彥團隊的進展及相關研究,如果說,在實驗室中“制造”卵子精子的技術,能夠安全并以科學為目的地在人類身上展開,那么現實中無數有生育困難的夫妻就可以用血細胞和皮膚細胞取代有缺陷的生殖細胞,進而完成生育愿望。換句話說,男性不必再為精子健康苦惱,女性亦無需為高齡帶來的生育能力下降而擔憂。事實上,這一技術在未來所擁有的更深遠意義,是女性的卵子將不再和她們的年紀掛鉤;而不論性別,人們或都可擁有與兩者都存在血緣關系的孩子。(記者張夢然)
- 標簽:揮戈退日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