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中國情結
“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走了。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從安靜的圖書館到繁華的摩天大樓,從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古典雍容的蘇州博物館,這位穿越世紀的老人,建筑生涯長達70多年。
據新華社報道,貝老85歲時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并將它親昵地稱為“我的小女兒”。
而這也是貝老有意為之,最終將謝幕之作留在魂牽夢縈的故鄉。
17日下午,蘇州博物館專門設置貝聿銘先生紀念室,1200朵鮮花圍繞著貝老照片,定格其生前音容笑貌。
出身顯赫
1917年,出身世家望族的貝聿銘,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
根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從明代中葉起,貝家就定居于蘇州。乾隆年間,貝戈毛畢四大家族富甲一方,貝家靠行醫助人在蘇州站穩了腳跟。到了貝聿銘,已經是第十五代傳人。
貝聿銘出生那一年,叔祖貝潤生花費80萬銀元買下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花巨資修繕,供家族之用。貝聿銘曾在獅子林里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
貝家人才輩出,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學問淵博,但是由于父親的突然病故,不得不放棄仕途,轉而料理家庭。由于他擅長理財,因此被當地知縣看重,故聘請他做幕僚。后來他又協助陳光甫、莊得之于1915年創辦了上海銀行,1917年出任蘇州分行經理。還促使中國旅行社的成立并兼任中國旅行社蘇州分社經理。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自小耳濡目染,繼承了貝理泰的衣缽,繼續朝著金融的道路前進。據了解,他曾經供職于盛宣懷創辦的漢冶萍煤鐵公司統計部。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先后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
抗戰勝利后,1946年3月,貝祖詒受宋子文器重,又出任中央銀行總裁。在一年的任期內,貝祖詒致力于外匯管理,被視為最有才干的財務官員。1973年貝祖詒任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辦事董事,11年后才退休,寓居紐約,1982年12月27日去世。
實際上,貝聿銘高中畢業之后,他的父親希望他去英國讀經濟學。但貝聿銘更加心儀于建筑。
遠赴美國之后,貝聿銘輾轉于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他的天賦也逐漸顯現。
1948年,貝聿銘來到韋伯納普建筑公司,擔任建筑研究部主任,開始從學術轉向實操。貝聿銘在這家公司長達十二年之久,其中包括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
百年傳奇
美國肯迪尼圖書館的建造,讓貝聿銘嶄露頭角。
1963年,美國總統肯迪尼遇刺身亡,此前的一個月,他剛剛在母校哈佛大學內親自選定場地,用于建設總統圖書館。
當時,肯迪尼的遺孀杰奎琳為了圖書館的建造,不停拜訪當時有名的設計師。最開始貝聿銘只是在候選名單之內,和前輩相比,他既年輕、又沒有代表作品,可是貝聿銘卻極其重視這個機會。
貝聿銘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向她描述這座圖書館的設計、建筑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筑物特殊的目的和意義,最終他贏得了這次機會。
由于各種原因,這座圖書館耗費了十五年才得以建成。但是建成之后,由于設計精美,在美國建筑界引起轟動。作為這個項目的設計師,貝聿銘隨之躋身于世界級建筑大師行列。
圖書館落成的這一年,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
而幾年后,貝聿銘將金字塔“搬進”盧浮宮。1983年,貝聿銘接到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成為大盧浮宮項目的總建筑師。
據說,最開始巴黎人民對這座建筑并不滿意,也并不贊同讓一位東方設計師對盧浮宮進行修改,當時的法國媒體更是對他冷嘲熱諷。
據貝聿銘回憶:在我們公開展示金字塔設計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間,爭論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頭遭到不少白眼。
但貝聿銘并沒有放棄,在耐心講解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之后,轉頭實操。最終這座金字塔得到了法國人們的認可,也成為了巴黎的地標線建筑之一。
貝聿銘不僅在巴黎留下了自己寶貴的建筑財富,卡塔爾的多哈、日本的滋賀縣甲賀市、美國的華盛頓以及德國的柏林,貝老所設計的建筑,跨越五湖四海,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百年傳奇人生里,他幾乎獲得了一個建筑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據媒體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中國情結
盡管遠渡重洋,但貝聿銘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每當被問及是哪里人時,貝聿銘總是回答:“我來自中國蘇州。”他給自己三個兒子取名都含有“中”這個字,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貝建中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父親給我們取的名字都很中國。”
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設計的第一座建筑。1979年,貝聿銘受中國政府的邀請前來設計。為此他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從中尋找靈感,終于將這座體現東方特色的建筑設計出來了。
在中國的南端,香港中銀大廈,同樣是貝聿銘的經典之作。這棟72層的現代大樓,棱角分明,立于地面就像是一把尖刀。后來貝聿銘解釋說:他的創意來自于竹子。這座在上世紀80年代建成,形如雨后春筍的建筑,寓意著中國傳統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征。
2002年,85歲的貝老在耄耋之際,再次回到他的故鄉蘇州,親自擔任蘇州博物館的設計。
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座具有西方特色、融東方園林藝術和傳統文化為一體的建筑正式建成。開館當天,貝聿銘親自推開了博物館的大門。
5月17日,在得知貝老逝世的當天,蘇州博物館發布微博稱,蘇州博物館是貝老百年建筑百年設計人生的心血凝結,是留給蘇州人民最珍貴的禮物,更是他心愛的“小女兒”。我們震驚于噩耗,更深懷感念。感恩貝老為蘇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貝老為觀眾帶來的藝術驚嘆,感恩貝老為每一位蘇博人激發的驕傲和努力。貝聿銘先生雖已遠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蘇州博物館將永遠銘記與懷念。愿貝老于天堂永安。
當天,蘇州博物館的官網首頁變成黑白,悼念貝聿銘的專題中寫道:我真的很關心這座博物館,因為我為她傾注了太多的愛和精力。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