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的是執法方式,不變的是人情味”
從鐵喇叭到電池指揮棒,從跑步上勤、“溝通靠吼”到如今電子眼、記錄儀執法……
路上車越來越多,道路也越來越有秩序,這一切離不開一代代首都交通警察的辛勤與汗水。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73歲的老交警臧仲元,以及被稱為“德云社畢業”的年輕交警敖翔,聽他們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都“新老”交警的那些故事。
臧仲元 “罰款,我先幫您補上!”
人物簡介:
1965年從市公安學校畢業后走上交通管理崗位,一直到2000年年底從市交管局朝陽支隊退休,是一名老交警。1984年,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被評為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模的北京交通警察。為確保百姓的出行安全,臧仲元曾提出“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的標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交通大隊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的交通警察出現在馬路上,維持道路秩序。
因為“感覺馬路上交警特精神、有威嚴”,1965年,臧仲元高中畢業后,參加了公安系統的警察招聘考試,成為北京公安學校第十八期學員。畢業后,臧仲元被分到北新橋交通中隊,正式成為一名交通警察。
1980年左右,北京對于違章行為開始罰款。“大家對于違章的處罰都是接受和理解的,但也有真的生活困難的,他騎車帶人被你攔下來了,一聽說要罰錢,當時就哭了。”面對這樣的情況,臧仲元說該教育還是要教育,該罰的也不能違反規定私自給免了。
“有一次對一個違章人進行處理,那人帶錢不夠,最后我給他掏了2塊錢,后來對方還給送回來了。這種帶人情味的執法方式,也對他們起到教育的效果。”
后來在臧仲元執勤時,還遇到過一個“愣頭青”,面對交警的處罰,他不以為然地耍無賴。就在這時,之前臧仲元幫忙交錢的人恰好路過,看到這一幕立刻沖了上來,朝著“愣頭青”說:“民警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你把老百姓像親人一樣對待,他們就會拿你當親人。”臧仲元說。
還有一次,天兒突然下雨,正在崗上指揮的臧仲元沒帶雨衣,但撤勤時間沒到,他仍舊堅守在崗位上,冒著雨疏導交通。
突然,有個人穿著雨衣朝馬路中間跑來。臧仲元急忙喊道,“請走人行道,走人行道!”可來人不顧呼喊,跑到臧仲元面前,雙手遞給他一件雨衣,仰著臉對他說:“警察同志,快把雨衣穿上吧,剛才我從這兒過,看您在雨里澆半天了,別被雨水淋壞了。”聽了這話,一股暖流瞬間涌上臧仲元心頭。
“這件事我一直記著,老百姓對我們的付出是看得見的,你做得好,自然會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而我們,只有做好本職工作才是對群眾最好的回報!”臧仲元回憶。
敖翔 “說著段子”就把問題解決了
人物簡介:
交管局朝陽支隊亞運村大隊民警敖翔曾用詼諧幽默、京腔京韻的問話揭穿司機的連篇謊言,層層抽絲剝繭讓涉事司機認錯服法、甘愿受罰,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稱贊,被贊為“德云社畢業”的交警小哥。
2008年,敖翔大學畢業,正式成為一名交通民警。剛參加工作時,敖翔的師傅就告訴他,當交警不僅要熟悉法條,還要“讀懂”這條路,知道這條路哪里最容易發生事故、早晚高峰是什么時候、發生交通事故后走哪條路更方便……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好。
2008年冬天,敖翔6點半就出門執勤了,當他騎著車到達執勤地點時,手已經凍僵了。那時候,處理違章還都是交警手寫罰單。一張單子分三層,駕駛員信息、車號車型、違法行為、時間地點等都要一一手寫上去,最多的時候一天得寫50多張。有時因為民警寫字慢,或者寫字不好看,還會引起違規駕駛員的不滿。
“我處理一名違章的司機,大哥站在我旁邊看著我寫單子時跟我說,‘你處罰我,我接受,但你把我名字寫得太難看了’。后來,到了2011年,交警罰單改為可以用移動POS機直接打印,這樣民警出示的處罰意見就更規范了。”
“說實話,交通管理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我們交通民警工作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但‘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的工作標準卻從來沒降低過,就像我們北京交警的傳家寶一樣被一代代繼承。”敖翔說。
秉承這種精神,具有時代特色的人性化執法方式也在敖翔這樣的年輕人推動下不斷創新。他幽默的執法方式,每每讓群眾既信服又嘆服。他曾機智拆穿“老司機”的謊言,用詼諧幽默、京腔京韻的執法語言,素質過硬、經驗豐富的執法能力,層層抽絲剝繭讓涉事司機認罪服法、甘愿受罰,“說著段子”就把問題給化解了。
在敖翔眼里,這也體現了規范執法的深層次內涵,要把寫在紙上的“法”,變成活學活用的“理”,運用到每起執法辦案中。
新聞背景
北京交警裝備升級
上世紀60年代,大多數馬路上還沒有畫線,路上基本是自行車、公共汽車和運輸車,很少有出租車,私家車更是不存在。當時的交警執勤都只帶著兩件裝備——左邊腰間掛著鐵喇叭,右邊掛著指揮棒。“指揮棒是用柳木做的,半斤重,約半米長。喇叭是鐵皮做的,有攏音的效果。”臧仲元說。
1981年,長安街第一次安裝了隔離墩,實現機非分離。交警的執勤設備也升級了——有了摩托班,鐵皮喇叭也更新為電喇叭,柳木指揮棒換成了會閃燈的電池指揮棒,對講機也開始配備使用了。
1997年,國內第一條公交專用道亮相長安街,一切都在朝著科技化管理大步邁進。
2000年,各式電子眼陸續亮相北京繁華路段;2004年,交警可以使用車載無線網絡核查車輛;2007年,交警有了移動執法車。
2007年,“122”交通報警臺開通,成為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組織快速反應、迅速處理各種交通問題的主要手段。
2010年,交通民警開始配備執法記錄儀,讓民警執法更精準。
2011年,交警罰單改為可以用移動POS機直接打印,使民警出示的處罰意見更規范。
今年,北京市裝備了2331套電子警察,專門負責緊盯違法停車,使得執法效率大大提高。70年來,在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執法水平不斷提高的合力推動下,首都交管部門解決社會交通治理難點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文/本報記者 葉婉
實習生 杜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