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領頭羊重慶哪來的底氣?
昨日,凱迪網絡數據研究中心課題組作為第三方機構,發布《“一帶一”對外開放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各省(市、區)在“一帶一”戰略下的對外開放程度及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報告》通過指標體系測算發現,2014年,重慶對外開放發展指數總得分14 .28分,總體表現在絲綢之經濟帶沿線九省(市、區)中位居首位。
開放是促進繁榮的必由之,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習總就曾指出:我們全面深化,就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事實上,以開放促、促發展,也是重慶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一帶一”建設為重慶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臺,重慶也的確抓住了機遇,在絲綢之經濟帶九省(市、區)對外開放程度居于領先地位,成為了區域對外開放和科學發展的標桿。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只有思想上認識到了位,才會有明確的方向和高度的定力。能夠成為開放“領頭羊”,重慶首先得益于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重大部署的科學得當。比如說,重慶很早就強調要加快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布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以及保稅物流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開放平臺等等,都推動形成了重慶“三個三合一”開放格局。
構建大平臺,助推重慶開放發展正向生長。過去幾年里,重慶積極主動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戰略,以鐵、水、空三大樞紐三大口岸和三個保稅區為載體,聯動各級開發區(園區),構建覆蓋全市的對外開放平臺體系。比如說,通過“渝新歐”國際鐵聯運大通道向西開放連接中亞、中東歐國家,通過長江經濟帶依托黃金水道進入太平洋,已經推動重慶成為了國家向東向西向南三向開放的重要節點。
產業集聚是生產力實現空間布局上的優化,能夠為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重慶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既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推進工業化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然過程。重慶就依托兩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集聚了“5 6 800”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對拉動外貿增長形成了強大的規模效應。
廣告做得好,還得看療效。近幾年,重慶實際利用外資每年均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世界500強落戶達到262家,外貿進出口增長超過5倍,服務貿易增長近4倍,實際對外投資增長2.4倍。可以說,重慶不斷擴大向東向西對內對外開放,內陸開放高地特征已經基本成型,呈現出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經濟結構明顯改善、對外貿易高速發展等亮點,2011年和2014年增速就領跑全國位居第一。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在開放發展方面重慶可圈可點,但其作為深處內陸的老工業,仍存在著外貿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等問題。著眼于重慶更加美好的未來,重慶上下就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外貿特征與國家開放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深入推進開放功能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服務貿易新興業態,持續鞏固和拓展內陸開放發展方式和發展徑,促進對外開放新優勢加快形成。
- 標簽:性開放程度最大的國家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