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辦性博物館 指中國尚無性教育
在鎮上打聽“性文化博物館”的去處,人們都知道怎么走,但問他們“有沒有去過”,他們馬上搖頭
“現代社會不宜再提貞操,因為它只針對女性,不針對男性,有文化糟粕的成分,容易引起。”談到近期熱炒的“貞操”時,上海大學性學教授劉達臨說道,“貞操是私有制的產物,首先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別人不能碰。第二,如果女人與丈夫之外的人有了關系,并生下孩子,財產的繼承會受到。”
在性文化博物館采訪的一周中,記者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比展覽本身更真實、生動。
江蘇吳江的同里古鎮,以旅游業為主。鎮上的人家,開飯店、旅館、小商店為生,即使在橋頭閑坐的人也隨時為當地的旅館、飯店招攬生意。
在鎮上打聽“性文化博物館”的去處,人們都知道怎么走,但問他們“有沒有去過”,他們馬上搖頭。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是劉達臨1995年在上海創建的,當年曾轟動一時。但終因經營和經濟壓力,2003年黯然遷出上海,來到同里。
把博物館引進到同里的鎮黨委一度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鎮上的居民都說“我們這里來了個博物館。”
劉達臨告訴《望東方周刊》,博物館初到小鎮時,當地居民不理解,境遇相當尷尬。小鎮上的人認為,“性就是,就是”。起初,在同里博物館員工的宿舍想開一扇窗戶通風,可隔壁的鄰居說他們“很臟”,不同意。
通向博物館大門的巷子口,有一戶人家,忽然把門前的臺階砌高,令要進博物館的車不再能開進巷子。據說這一家的老太太看了風水,說砌高臺階有助身體健康。此后,劉達臨每次到博物館,都要在巷口下車,然后步行到博物館,這對已經八旬的劉達臨來說,很不方便。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性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外來游客。有一年的春節大雪,還有一對法國夫婦專程從法國慕名而來,參觀博物館。古鎮的導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性博物館已經成了古鎮上與退思園齊名的幾大景點之一。
博物館的主任方雯,來自上海,她剛到博物館工作的時候,有人勸她說“干點別的什么不行”?
“我是老,做過政工工作的。剛來的時候也覺得很害羞,不好意思向別人說。我年輕的時候談戀愛,都是一個人走在前,一個人走在后,手都不敢拉的。”方雯對《望東方周刊》說,而她現在已經對性博物館的所有內容得自然流暢。
博物館共收藏從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期間的性文化藏品4000多件,展出的有1600多件。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原始社會中的性;婚姻與婦女;日常生活中的性;非常態性行為。都是劉達臨和合作伙伴胡宏霞博士的私人收藏。
性博物館曾經在內地的30多個城市展出,還曾到過、、、橫濱、、鹿特丹、紐約、新加坡等地展出,所到之處,都獲得許多好評。有國內觀眾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原來5000年前的老祖都那么。”國外觀眾則說,“以前以為中國是很保守的,現在更加了解了中國。”
劉達臨總結,性博物館在國內外的界影響都很大,但是對這個小鎮的影響卻很小。
2012年3月的一個上午,有幾個本地口音的中年男人,站在博物館門口,向里窺視,嬉皮笑臉,互相推搡,可誰都沒有進門。
入夜,同里古鎮燈火輝煌,好不熱鬧,在一個橋頭下面一處低矮的民房邊,有個不太起眼的燈箱上寫著“生理保健”,經營性與保健用品。
天快黑的時候,來了一群穿的參觀者,他們聽著,氣氛嚴肅,彼此沉默不語。一個年輕男子,專注地看著展柜里的一個陶俑,表情復雜。
陶俑是一男一女面對面站立,兩個身體中間生殖器連接。這個陶俑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秘戲陶俑,制作于大約公元前3500年前。
賀蘭山巖畫,主要表現的是生產、祭祀與性的活動,其中性與生殖內容占一半以上。此外,各個民族普遍存在性。
在展覽的說明部分,有文字說明道:不同民族性文化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古羅馬人在性中十分;古希臘人的性、自然、健康;古印度人的性帶有神奇;古日本人的性帶有夸張;中國古人的性十分重視“禮”,溫、良、恭、儉、讓。
而中國古人因為重視生育,所以對性的態度并不保守。劉達臨介紹說,東漢典籍《白虎通》中就對男子到50歲是否還可以娶妾、性生活頻率應該多少等有討論。其中還記載貴族子弟學校課程,除了詩書禮樂,還包括性教育的課程,但具體內容不可考。
展品中古代性教育物品數量可觀。比如,古代女子出嫁時,有一種嫁妝畫,八幅、十幅或十二幅長卷,木板畫,畫中是男女交合的不同體位。一般是女子出嫁前,娘家購買一兩幅,放在嫁妝中,新婚之夜,把畫鋪在床上,依畫中行事。還有一種古人用于女子出嫁時性教育的物件,叫“壓箱底”,外形是桃子或者花生,揭開里面是男女交合的瓷塑,出嫁前,母親會揭開蓋子給女兒看,出嫁時放在嫁妝箱子底下,據說還可以辟邪。
博物館的院子里有一個石猴雕塑,三個石猴疊成梯形,它們分別掩住耳朵、嘴巴和眼睛。此雕塑非常形象地說明,中國文化中,性是只能做,不能說、不能看、不能聽的。
與性相關的器物都充滿巧思,有內容的器具一般外藏內露。比如,一面銅鏡,正面看是普通的鏡子,翻過來背面,則有圖案。一個茶碗,打開蓋子,里面有男女交歡的花紋。這樣的設計,還有鼻煙壺、煙斗等日常用品。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劉達臨介紹,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不乏對于人的的論述。如《醫心書》中說,“欲不可無,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縱。”
劉達臨說,“古代中國性教育并沒有那么保守,孔孟之道也有的一面,到了程朱理學,者與御用學者聯合起來,提倡存,滅人欲,健康的一面漸漸被遮蔽。”
在小鎮上的瓷器店里,已經有仿照古代秘戲瓷塑的贗品,做工粗糙,標價卻不低,一個普通煙灰缸大小的秘戲瓷器要價兩三百元,老板告訴《望東方周刊》,“賣得很好!”
方雯說,“十歲的老人來(博物館參觀)的不少,他們看了說唉喲,白活了,以前他們以為性都是暗的。”
本刊記者在性博物館采訪時,看到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參觀者對展覽的態度有很大差異,廣州、上海游客相對。
一位來自上海的時髦中年女士,參觀完后,在售賣處買了幾本《秘戲圖譜》。她本來還打算多買幾本送給朋友,但是一想,“朋友們如果喜歡,還是自己來買吧。”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同伴說“怕兒子看到”。
“網上什么都有,青少年不是沒有性知識,是觀念不對。”劉達臨說。他把性教育稱為“探索人靈魂深處最大秘密的教育”。
1988年國家教委、計生委聯合發文,要求在青少年中開展性教育。但經過20多年,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現在的性教育還停留在知識層面的生理衛生階段。”劉達臨說,“性教育應該由性知識和性人格(包括理想、、情操等),兩部分組成。動不動就為情所困,去跳樓,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
2010年,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一筠曾表示,“嚴格意義上說,中國還沒有性教育。”
三十年前,中科院院士吳階平曾經說,性教育應該“以性醫學為主,性科學為輔”。劉達臨認為這屬于啟蒙教育,現在的性教育應該是“性的人文科學,教育人們如何正確得到和使用性,性文明”。
劉達臨概括,性有三大功能:歡娛、健康、生育。他提出的性文明標準是:健康、、合理控制。健康:符合國際通用的原則,自愿、無傷,“對社會、他人、自身無傷。”不是,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包括、法律、知識、習俗。
性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對于社會爭論頗大的婚前性行為,劉達臨認為,“因為沒有法律契約,容易引起矛盾。但在不別人利益的情況下,不宜強制干預。”
對于國內著名性學專家李銀河(微博)的觀點,劉達臨認為作為理論研究可以,但是“不適合指導人們的生活,因為,過于激進、超前”。
“現在人們把性、情和利,三者弄混了。少女是典型的例子,調查數據顯示,25%的初中生認為用錢換性是合理的。”劉達臨說道。
“,我覺得應該改成一夜性。性除了滿足和開心,還應該有責任感,一夜性沒有責任感。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跟狗不一樣,是因為有穩定的情感,并考慮責任。”針對當前性亂象,劉達臨評價道。
“健康的性教育應該建立在情的基礎上,哪怕是婚外情,有情,才值得同情。感情會隨著和水平的差異而變化,但真正的感情變化不會太快,不會朝秦暮楚,真正的愛情是相對穩定的。”
劉達臨的性博物館常常面臨經營困境。在同里,出于自律,博物館未成年人入內,所以沒有列入同里古鎮旅游的聯票,現在接待的都是散客,負責性教育工作的教育部門對這個地方似乎并不感興趣。
讓劉達臨興奮的是,有的大企業家,看了博物館之后“很震撼”,打算出資贊助。因此,博物館與同里鎮的合同期滿后,又有了新的去向。
1992年,劉達臨著《中國當代性文化--中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報告》出版;美國《時代》周刊稱之為“中國的金賽報告”。7月參加第四屆國際性學大會。
1995年在上海青浦縣徐涇鎮創辦中華性文化展覽館;1999年年遷上海市南京,歷經周折,又于2003年遷址江蘇同里,2004年4月18日正式。(據:互動百科)
- 標簽: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雕塑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