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主流文化供給能力(文論經緯)
在文化價值上堅守主流,在市場上占據主流,二者相統一才是主流文化應有之義,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指標。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迫切需要通過增加高品質文化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同時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這是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文化消費市場之一。這是40年的偉大成就之一,是中國居民消費升級重要表征,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日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扎實基礎。根據《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7)》,中國網絡游戲行業2013年在市場規模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2016年中國網絡游戲體量已是美國的1.8倍;網絡視頻行業規模2006年只有5.3億人民幣,2016年達到521億人民幣,增長近百倍;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獨樹一幟,2016年行業規模也達到100億人民幣。作為藝術、技術、資本等要素高度融合的代表性文化行業,中國電影的市場表現也很有力。2006—2015的10年間,中國電影市場可統計票房收入以年均近40%增速擴張,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大電影市場。以網絡文藝和電影兩個領域為例,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推動形成的,有人口紅利,有互聯網效應,有資本推動,還有政策的改善等。
文化消費市場繁榮興盛固然可喜,但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在中國經濟發展進行戰略性優化調整大趨勢下,我國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日益,文化產品供給側問題尤為突出。必須看到,文化市場的整體快速發展,一方面極大滿足了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通過不斷,實現文化產品從供給不足到極大豐富的巨大轉變;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出現內容過度娛樂、形式過度包裝、市場過度營銷等“假”“大”“空”的虛浮亂象,文化產品數量多但高質量的少,虛幻輕浮的內容多而現實深刻的少,炒作變現的流量水作多而悉心打磨的精品制作少。2016年中國國產電影產量944部,其中實現大銀幕放映的有376部,上映率不足40%,同期美國電影產量是789部,上映數達到718部,上映率91%。這組數據表明,中國大銀幕電影也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多年來,電影題材以奇幻、懸疑、喜劇類居多,現實主義主旋律作品有待進一步加強。
如果從這些年很火的“IP影視”全產業鏈視野來看,輕內容、重流量的泛娛樂化現象就更為普遍了。作為“IP影視”產業鏈源頭,網絡文水洶涌,題材卻高度同質化,這幾年雖然題材有多樣化趨勢,但也無非是在概念上增加仙俠、都市、靈異、科幻等類型,內容實質大同小異。據此改編拍攝的大銀幕電影以及海量網絡大電影或其他類型視頻劇集,在內容題材上也自然與之雷同。總體來看,在文化消費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的大形勢下,文化產品供給質量不高的短板問題突出,現在已經到了轉型升級關鍵時期。
在新時代戰略格局下,我國文化市場發展亟待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化轉型,文化產品供給端既要匯聚高原,更要樹立高峰,向主流文化產品供給傾斜。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在戰略上寄予很大期待,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于這個目標的闡述,一般會引用產業經濟學那個約定俗成的支柱產業界定,即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5%。這種量化簡單明了,但如果僅僅以這個比例作為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發展目標,則很可能會偏離設定這個目標任務的初心主旨。按照十九大,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基本任務是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文化市場是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滿足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豐富食糧的積極機制。即便在市場經濟基本制度中,文化產品決不等同于娛樂產品,它固然要有娛樂性,但更要有文化性。對于文化產業的“支柱”任務,需要從中國文化發展的視野來看,也要從文化中國的高度來看。發展文化產業,就是要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基礎上,滿足人民對于文化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實現優秀文化傳統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實現文化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支持。
在新時代大格局中,文化產業還需要承擔起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在這種“支柱”目標體系中,文化產業不僅要滿足一般文化市場需求,更要通過加強主流文化產品供給,積極引導文化需求,激活文化創新活力,支撐起文化強國大業。當前,增加主流文化產品供給,已然成為新時代迫切要求。提升主流文化產品供給水平,意味著不僅要背靠國家繁榮這棵大樹,要有一大批優秀文藝創作深刻反映國家發展大趨勢,也要真正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度,擔當推動中國高效發展的文化責任,要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格局,面向全球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價值,貢獻中國智慧,成就令心悅誠服的偉著。
積極擴大并提升主流文化產品的供給規模與質量,不僅對中國文化市場可持續繁榮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提升中國文化發展品質,帶動文化與經濟高水平增長意義深遠。所謂主流文化產品,指的是那些能夠表達社會核心價值、反映時代主旋律、具有強大藝術表現力、產業化運營能力的文化產品。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高水平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身就是高度統一的,其經濟效益的邊際往往是由社會效益的高度決定的。從這些年中國電影的市場表現來看,那些在社會效益上空洞乏味的所謂“大IP”電影其市場表現也日益乏善可陳,而貼近時代主旋律、表達愛國主義、富有人文情懷的電影普遍得到高度認可,無需費錢費力地營銷炒作,就實現口碑與票房雙豐收。比如在2017年帶動中國本土電影市場復蘇并創造了票房紀錄的《戰狼Ⅱ》以及2018年春節檔口碑與票房火熱飆升的《紅海行動》。即便是小眾紀錄片,比如關于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幸存“”長篇紀錄片《二十二》以及全面反映黨的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性成就的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都取得出乎市場預期的好成績。主流文化產品內容往往涉及大主題大題材,其受眾面因此更廣大,更容易引發普遍性共鳴。豐富價值內涵加上出色藝術表達,會增強受眾代入感,后味雋永,口碑效應油然而生。得者得市場,這是主流文化產品成功的秘訣。
從更大范圍和更長遠的視野來看,只有具備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會大量涌現主流文化產品,也只有在這樣的文化高原上脫穎而出的杰出主流文化產品才能成為傳達時代民聲的經典,成為受矚目的民族文化。這樣的文化產品才是真正超級IP,是可以進行長期和深度產業化開發的文化富礦。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族強。五千年中華文明薪火相傳長盛不衰,新時代接續老傳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開太平”。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當有此風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當以此作為靈魂,主流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供給當以此為圭臬,國家的文化經濟政策當為此保駕護航。
其一,主流文化供給側能力提升應該明確納入新時代繼續深化文化體制的基本任務。文化體制是實現中國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性制度保障,在事業與產業分類基礎上,十九大對深化文化體制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主流文化供給能力提升,既是中國文化經濟發展實踐迫切需要,也是雙效統一的發展要求。在下一步制定深化文化體制的具體實施方案中,以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為突破口,明確主流文化供給能力提升目標,這必將是富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制度安排。
其二,主流文化產品供給的規模與質量應該成為健全中國特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與文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指標。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體系建設,競爭統一有序的一般市場經濟體系是重要基礎,而中國特色與文化特性應當成為關鍵性約束條件。文化市場不是一般市場,文化產業也非一般產業,這不僅是全球經驗,也是中國實踐。十九大報告要求在新時期進一步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主流文化產品應當成為一個關鍵抓手,既要重視壯大規模,也要強調提高質量。
其三,提升主流文化產品生命力與影響力,需要在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型業態上積極探索嘗試。隨著文化生產力不斷發展和文化科技快速進步,中國已經進入文化產品供給極大豐富的時代,文化消費者面臨的選擇更加多元,其要求越來越挑剔,主流文化產品生產與供給必須適應并主動融入這樣的發展趨勢中,將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讓核心價值與時代主旋律更光彩奪目,讓主流文化為科技注入核心價值和生動靈魂。數字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積極推動主流數字創意文化產品研發與供給是中國文化產業新全球化時代實現變軌超車的關鍵著力點。
其四,從長期有效推進的角度來說,應當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來激發主流文化產品供給活力。促進主流文化產品供給是責任,需要積極作為。在文化市場發展初期,主流文化產品供給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問題,需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扶持以及國有文化企業的主導來影響和促進市場發育。隨著文化市場逐步成熟,主流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不斷彰顯,可以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文化經濟政策,應著力發揮稅收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杠桿效應,利用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充分激發和調動各類市場主體與社會資本在主流文化產品開發與供給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