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作用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自身誕生、發展及領導人民群眾在長期、建設、實踐中積淀起來的一種特殊文化類型,它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結晶,蘊涵著豐富的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大力紅色文化,可以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情操、鑄就人民的創新,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近年來,隨著歷史文化的升溫,以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斷問世,并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時尚。紅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滿足人們文化娛樂需要的同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人民大眾提供著強大的動力,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特別是黨的思想建設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開展黨的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湖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湖南是中國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國早期組織和人民軍隊的創建地之一,是思想的最初發源地。洶涌澎湃的浪潮,艱苦卓絕的斗爭,燦若星河的人物,給湖南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使湖南成為著名的“偉人故里、將帥之鄉、圣地”。“本固而枝榮,根深而葉茂”,作為重大黨史事件發生地、杰出黨史人物誕生地和紅色根據地,湖南的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截至2013年底統計,全省紅色遺址達1830余處,遍布全省14個市州,被評定為各級別的愛國主義教育304處,其中國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90處。如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湘區委員會舊址、湖南大學舊址,韶山毛氏祠、毛鑒公祠、毛震公祠和醴陵先農壇等,了人、敢為人先的萬丈豪情;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炎陵縣主持連隊建黨舊址,茶陵縣工農兵舊址,平江起義舊址等,是人星火燎原、矗立在湖湘大地上的武裝斗爭;八軍駐湘通訊處舊址、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舊址、“平江慘案”舊址等,展現了烽火連天、人捐棄前嫌的抗戰歲月;湖南省工委舊址等,反映了人不屈不饒、引領人民解放的前景;而故居、故居、任弼時故居、故居等為數眾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故居,則是湖南紅色遺址中最具魅力的亮點。
新中國誕生后,為了銘記黨的奮斗歷程,緬懷先輩的業績,他們的優良傳統和風范,湖南各地修繕了許多重大黨史發生地或重要黨史人物的活動紀念地,新建了大批相關紀念設施,如紀念館、紀念館、任弼時紀念館、紀念館、賀龍公園等。這些紀念場館以各種形式和手段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在湖南的歷史和湘籍人充滿傳奇的生平事跡,成為湖南這塊紅色土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遍布三湘、為數眾多、各具特色的紅色遺址銘刻了中國領導湖南人民艱苦奮斗、勇于、敢于勝利的,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傳統教育的重要資源,在開展黨的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值得我們倍加珍惜,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以更好地發揮其資政育人作用。
二、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照鏡子”、“正衣冠”,以史鑒今,把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在黨的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注重將歷史的學習與現實的實踐有機結合,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深化對黨的群眾線的教育和體驗。第一,加強紅色文化專題教育與黨的群眾線理論教育的融合。通過現場考察、理論探討和思想交流,引導廣大干部以先輩為鏡子、為榜樣,正正自己的衣冠,從而進一步堅想、增強旨觀念、加強黨性。要以當代的眼光審視歷史,挖掘于今更有借鑒意義的黨史專題,善于對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歷史考察,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鑒古知今、資政育人的作用,真正讓紅色文化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信息源和資源庫。第二,開發紅色文化產品,不斷創新紅色文化的表現方式。要善于利用各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文化產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在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在90多年的歷程中所創造的業績,所譜寫的的壯麗史詩,是孕育中國先進文化的搖籃和沃土,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有的人似乎進入了文化危機、危機、誠信危機、危機的尷尬境地。如何走出家園的與浮躁,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回歸傳統、回歸歷史,從厚重的歷史中去找尋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通過歷史的洗禮找回失落的靈魂,重塑的情操。以黨的歷史、黨的人物和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先進模范人物為主題而創作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構成了中國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在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社會正氣、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產生著積極的影響。要用小說、詩歌、書畫、舞蹈、影視、戲劇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紅色文化,發揮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場所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群眾線教育宣傳,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深入,進一步凝聚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美好新篇章的正能量。
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洗洗澡”,把干部的學習教育和思想洗禮有機結合起來
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追尋先輩的足跡,領略的真諦,讓廣大干部在體驗紅色文化中思想受到震撼,心靈得到洗禮,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和艱苦奮斗的。要不斷完善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將“黨校課堂+教育”的模式延伸深化為集黨校課堂教學、傳統教育教學、警示教育、黨的群眾線教育以及調研實踐的“五位一體”模式,引導干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在豐富生動的實踐體驗中感受“紅色”,深刻領會開展黨的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現實意義,并將其內化為需要和自覺行動,始終保持人全心全意的本色。各級領導干部要在學習領會相關文件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個環節,本著就近方便、節儉有效的原則,帶頭赴紀念地參觀學習,親身體驗群眾線這一重要法寶的重要性、緊迫性。為防止參觀學習走馬觀花、泛泛游覽,要引導和督促干部帶著問題參觀,通過一幅幅圖片、一張張圖表、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追憶的事跡和前輩的豐功偉績,感受偉大的,黨在、建設和過程中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領會群眾線在黨的建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強化群眾觀點。
四、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治治病”,把整改立制和激發干部內在動力有機結合起來
一要創造條件提供良好育人。抓住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應有作用,強化管理,使廣大干部參觀有收獲、心靈有觸動。二要建立健全激發內在動力機制。尊重感受和需求,教育引導干部正確認識全心全意與價值實現以及黨的事業發展的關系,使發自內心認可,自覺踐行黨的群眾線。三要注重在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紅色文化是“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開發紅色文化就是開發黨的優勢,發展紅色文化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就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給干部“治治病”,就是要以先輩為標桿,查找自身不足,剖析問題根源,找到改進措施,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旨,保持員的先進性,把我們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波瀾壯闊的史、的光榮史,深深根植于干部的心坎里,從而進一步激發旨意識、責任意識、紀律意識、拼搏意識,自覺遏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主義、奢靡之風的滋生蔓延。
(作者彭建國系湖南省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黨史辦主任;王啟才系湖南省株洲市委黨史辦聯絡宣傳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