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一個中隊的“榮譽石”
劉志昌退役了。
這位見證武警河北省總隊某特戰一中隊高光時刻的指導員,臨走時給戰友們留下一句話:當你離去時,什么東西無法裝車運走,什么東西就一定最珍貴,最值得你為之寫上一筆。
這個中隊的人都知道,劉志昌說的是什么。那是官兵們心中最珍視的東西——中隊門前的兩塊“榮譽石”。
在這個支隊營區內,每個中隊門前都有一塊這樣的石頭。每年,他們都會把立功人員的姓名和職務刻上去。特戰一中隊和別的中隊不同,他們門前有兩塊這樣的榮譽石,并且即將擁有第三塊。
說起這個中隊對榮譽的崇尚,記者耳畔便會響起他們喊出的那句口號:忠誠奉獻,敢打必勝,勇爭第一!
只有為之拼搏過、嘶吼過、吶喊過的人,才能理解這群軍人對榮譽的追求。
不久前,記者與這個中隊官兵們坐在“榮譽石”前,聊起了屬于他們的“石頭記”。
“等我立了功,再讓她來隊”
大漠某地,武警部隊特戰干部骨干比武正在進行。
課目:攀登接力射擊。
比武規則:每3個單位為一組,每個單位派出3名隊員,每名隊員要依次攀爬大繩、雨漏管、避雷針,到達樓頂后射擊,之后索降,再換下一名。依次作業,以每隊第3名隊員完成射擊的時間為最終成績,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勝。
武警河北省總隊機動支隊特戰一中隊下士王世超最后一個出場。前兩名隊友已經讓成績遙遙領先,眼看勝券在握。王世超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樓頂,卻久久沒有傳來槍聲。
“砰!砰!砰!”槍響了,從繩索上滑下的卻是陌生的身影。
“砰!砰!砰!”又響了3槍,依舊不是王世超。
領隊葛長士有些著急,比賽是淘汰制,每一槍都刺激著他的神經。
難道煮熟的鴨子要飛了?
確實飛了!
原來,求勝心切的王世超爬上樓頂后,跑得太急了,被地上的繩索絆倒。他下意識用手臂撐地,可速度帶來的強大沖擊力讓他脫了臼。
王世超硬生生把胳膊掰回來。可現實不是影視劇,僅僅掛上鉤的手臂只能勉強把彈夾從子彈袋中拿出,掛彈上膛,卻怎么也扣不動一槍。
看著跟在裁判員身后耷拉著腦袋、胳膊明顯別著勁往外撇的王世超,時任中隊長王旭光想抬起手拍拍他,手拿到跟前又放下了,一張口,聲音有些哽咽:“沒事,沒事,咱下次再來。”
聽著這話,王世超始終沒有抬頭。
沒有人知道王世超是怎么把彈夾裝到槍上,又是怎么把根本抬不起來的右手掛上扳機的。可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是拼盡了全力!
可是,這些都沒那么重要。比賽輸了,榮譽石上只記結果,不論過程。
王世超沒能再去參加比武。比賽回來那一年的12月他就退伍了,一起比賽的人也相繼離開了軍營。
然而,給新隊員講故事時,老兵們總喜歡說起這段往事,說起這沒有打響的3槍。
上士錢銳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心頭一顫。他仿佛看到了戰友扭曲的胳膊。
錢銳已經在中隊10個年頭了。入伍時不到18歲的小伙,轉眼間已經成家。結婚5年了,錢銳一直不讓愛人來隊看他。
戰友們大大咧咧地開玩笑:“班長,讓嫂子過來唄。不用怕刺激我們這些單身狗。”
中隊干部以為小兩口鬧了矛盾:“讓你愛人過來唄,有什么話見面好好說。”
每次錢銳都說:“再等等。”沒人知道他究竟在等什么。
直到他榮立了三等功。通令下來后,錢銳每天纏著指導員劉志昌問:“指導員,什么時候把我的名字刻上去啊?”
名字是支隊統一請雕刻師傅來刻的,劉志昌不知道錢銳急什么。
就在名字刻上榮譽石的那個周末,錢銳的妻子來隊了。那一刻,劉志昌一下子明白了。錢銳說:“我怕她來了,看到那么多名字里面沒有我。所以我就想,等我立了功,再讓她來隊。”
那個周末,錢銳笑盈盈的,但指導員劉志昌卻感到心里有一股熱流在涌動。
“有人做劍鋒,就有人當劍柄”
新兵宋瀚文敲開了指導員劉志昌的門。
“我不想在中隊待了,想換個中隊。”宋瀚文開門見山說道。
這個在新兵連出了名的“常勝將軍”,來到特戰一中隊才意識到自己的差距有多大:10公里跑34分半的蔣鴻斌是山里長大的孩子,入伍之前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5公里武裝越野的第一名原澤祥28歲,早已過了所謂的體能“黃金期”。這令體育專業科班出身的宋瀚文看不懂。他心想,自己當不了領頭羊,至少能混個中上游吧!
幾次考核下來,佼佼者都要么去比武要么去駐訓,隊里“老虎不在家”。盡管這樣,宋瀚文的成績依舊要翻到第二頁才能找到。他把排在他前面的名字都記下來,晚上沒人的時候趴著找,竟都是些上不了榮譽石的“小角色”。
宋瀚文慢慢明白,自己來錯了地方,在強手如云的特戰一中隊,多少尖子黯然失色,多少“王者”泯然眾人。
進入特戰一中隊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新兵連就表現突出、素質過硬,成為這個中隊一只手就能數清的義務兵;另一種是從全總隊范圍內選人,成立特戰隊員預備隊,集中訓練8個月,一中隊留下前面的佼佼者。現實很殘酷,留在一中隊的人不一定能出人頭地,被一中隊刷掉的人卻往往能顯露頭角。
被一中隊淘汰掉的人,分到了其他單位,大多數成為本單位的佼佼者。每逢重大比武,他們紛紛在舞臺上閃光。
“在這沒有出頭之日,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宋瀚文說出這句話時,劉志昌竟一點沒惱,只覺得這個比自己小了一輪還多的大男孩坦誠可愛。
見到劉志昌只是對他笑,宋瀚文急了:讓走就讓走,不讓就不讓,笑什么?
最終,宋瀚文沒有走。
劉志昌到底和他說了什么,別人不知道。大伙知道的是,宋瀚文這樣的思想疙瘩,劉志昌完全說得通,也解得開。畢竟,生命中的一根紅繩,早已把劉志昌和特戰一中隊緊緊系在了一起。
從新兵開始,劉志昌就分在了一中隊的前身——特勤中隊。3年戰士、3年班長,提干考學當了2年學員,之后又當了6年排長、1年副中隊長、2年指導員,站在宋瀚文面前的劉志昌已經36歲了。
文書許奧不知道從哪兒淘回張照片,照片里劉志昌戴著士官軍銜,還穿著老式的橄欖綠軍裝。
照片里,還有上等兵李闖,他是劉志昌帶的兵。那時候,劉志昌是李闖的班長,后來李闖成了劉志昌的大隊長。
劉志昌帶的兵先后4人榮立一等功、4人立了二等功,李闖還被評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劉志昌帶的中隊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
提起這些,劉志昌心里,比任何人都覺得富足。雖然他一直站在光圈的環線上,從未當過焦點,但那種對榮譽“觸手可及”的感覺,沒人比他更有發言權。
由特戰一中隊組成的“天劍”突擊隊,參加“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奪冠。從國外回來時,如果不是因為劉志昌說了一句“把獎杯拿給你們一起集訓的隊友看看”,可能鮮有人能意識到,在“天劍”7人焦點的周圍,是一個手拉手圍成圈的團隊。
7人參賽小組,是從78人的預選隊員到39人的預備隊,再到20人的種子選手中,不斷考核、淘汰、篩選出來的,最后上場摘金奪銀的,只有這7人。
在長達半年備戰期中,第一階段根據首次考核劃分開前39名組成A隊,后39名組成B隊,成績每周一測,實行組間滾動,A隊的后19名要掉到B隊,B隊的前19名能補進A隊。這樣的模式進行了整整兩個月,第一階段結束時,砍掉B隊。
那時,官兵口中的嶺口訓練基地,在常人看來是個“背倚太行,晨望日出,夜聽林濤”的靜好去處,可在一中隊官兵眼里,卻是一步一趔趄、一步一攤汗。
榮立集體一等功時,總隊隆重舉行了表彰大會。劉志昌讓值班員把手機發給大家,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喜。
那天,好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這個喜訊刷屏了。退役的老兵、考學的戰士、分流的士官,還有在預備隊待了幾個月卻未能留下的隊員,都紛紛轉發鏈接、發來微信、打來電話,劉志昌的手機響了整整大半個晚上。
已經退役的戰士發來短信:“指導員,這個集體一等功您功不可沒,您就像默默無聞的磨刀石。”
劉志昌覺得這個比喻并不恰當,他回復說:“中隊是一把利劍,有人做劍鋒,就有人當劍柄。”
“沒有人會永遠站在山頂,因為比山更遠的是腳下的路”
榮譽石上,李闖七度留名!
特戰一中隊的榮譽和李闖的名字分不開。這位帶隊在國際特種兵比武賽場上奪冠的明星,一直是官兵們熱議的話題。
開始,人們談論的是李闖成為典型后的命運;后來,人們談論的則是這個典型在山溝溝里到底能走出個啥名堂。
“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大家看到的某個片段。”作為支隊、總隊甚至是全武警部隊的名人,名人效應帶給李闖光環的同時,也給他帶來壓力。
壓在李闖心頭的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從中隊一兵到一名干部,如今作為特戰大隊的大隊長,他不僅要特戰一中隊指頭硬,還要讓整個大隊的拳頭都過硬。
“做不出成績,對不起組織給的榮譽。”守住榮譽,靠的不是虛名,靠的是硬邦邦的實力。
小隊長原澤祥在榮譽石上五度留名,但他不敢讓自己“稍喘口氣”。
那是一次季度“魔鬼周”極限訓練考核,團體比武最后一個課目是負重30公斤武裝奔襲25公里。前15公里,兄弟單位的特戰排一路領先,原澤祥帶著隊員們緊隨其后,死死咬住。
還剩10公里時,原澤祥和隊員們咬著牙反超。用時2小時46分,在參賽的10多支特戰分隊中,原澤祥所帶小隊獲得團體第一名。
當他卸下30公斤重的背包,特戰服下因為反復摩擦而潰爛的傷口流血不止,腰部被繃帶勒出一條血痕。幾天下來,新傷舊痕形成了一條無法解下的“腰帶”。
“就算這個課目拿第二甚至第三,總評依然是第一,為啥要這么拼?”面對大家的不解,原澤祥回答:“干就干一流,當就當第一。”
小隊長秦宏峰在榮譽石上三度留名。
那是總隊的特戰全能精兵比賽。太行深處,氣溫驟降,武裝泅渡池寒冷刺骨。3公里后緊接著是武裝泅渡300米,劇烈運動完馬上進入快結冰的水中,上岸后的秦宏峰腿肚抽筋,只得雙手撐地、用力站起,掙扎著向前沖。
但他并未把作戰靴從背上的裝具袋中取出,而是赤腳向終點跑去。課目設置在崎嶇的山路,一路都是碎石。到達終點,癱坐在地上的秦宏峰腳底全是深深淺淺的口子,血和泥混在一起。
考官不解,“你怎么不穿上鞋再跑?”秦宏峰的回答是:“穿鞋耽誤時間,慢了就不是第一。”
新任中隊長李毅履職之初,有人說,守好攤、別出錯就行!李毅搖搖頭,他曾是中隊的排長,見證了榮譽石上每一道刻痕的來之不易,他太清楚榮譽對于這支部隊的意義。
他看到了——即使在比武競賽中失利,下士趙鵬的勁頭不減:“再給我次機會,我能行。”
他聽到了——小隊長張建輝為預備隊員解釋為什么中隊的隊訓是“勇爭第一”而不是“永爭第一”。那是因為沒有人能永遠當第一,但要有一顆勇于爭第一的心。
勇爭第一!在一個光榮而有血性的團隊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登頂,但每個人都在向極限發起挑戰,向勝利發起沖鋒!
這兩年,每次到特戰一中隊嶺口訓練基地,回到那個中隊蹣跚起步的地方,李闖總喜歡眺望遠處起伏的山巒。他說:“光環之下的‘特一人’更需要勇于認清自己。”
每一次自我認識,都伴隨著一次新的躍升——登高望遠,時不我待!這些年,門口榮譽石上的名字越刻越多,中隊建設也越來越過硬。
看著即將立起來的第三塊榮譽石,準備離隊的劉志昌和前來送行的李闖共同給中隊官兵留下了一句話:“沒有人會永遠站在山頂,因為比山更遠的是腳下的路!”
- 標簽:廣州男裝品牌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