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講“WiFi”、蹦英文 漢語性被?
近日,認為,漢語中外語詞的過度使用現象日趨嚴重,WiFi、iPad等外來詞語不應該直接用在正規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翻譯界應為英文縮寫找出切合的中文表達。
李明波:漢語中使用某些英語詞匯或縮寫,是否影響漢語的性?我個人認為不會,這只是幫助人們語言表達更便利。
趙海建:就像我們之前的討論,語言有一種自然選擇的功能,而且語言的功能是交流,像WTO這種外來詞,是約定俗成的,表達起來更便捷,沒有必要為了而。
溫俊華:我也同意兩位的意見。比如,P英語縮寫已經廣泛使用多年,大多人無需解釋就知道它的意思。但目前上確實也在使用一些不那么廣泛知曉的英語縮寫,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一部分讀者特別是老年讀者,確實不能理解,導致不便,我就聽到過身邊老人家有抱怨。在等正式出版物上,如果必須出現類似縮寫,起碼應該在英文縮寫首次在文章出現時給出中文解釋。
李明波:也應該判斷縮寫使用的度。回到語言性這個問題的討論,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自信的問題,如果只考慮語言的性而拋棄外來語言,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正如我們此前的韓國去漢字化,就是韓國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趙海建:在一些部落里,限于小范圍的小語言不是更嗎?但這些語言都在逐漸消失了。性不等于有生命力,對語言來說,包容性可能更有生命力。漢語發展到現在,也吸收了很多語言,漢語的發展也是一個兼容并包的過程。法語的地位原來比英語還高,后來地位被取代,法國頒布了一些要求法語純粹化的,也沒能語言的衰落,這也值得我們借鑒。
李明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語言都會借用外來語,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僅僅是漢語面臨的。
溫俊華:語言互相借用的目的是為了大家方便、簡單地表達信息,約定俗成的縮寫就起到這個作用。比如MP3大家一看都能理解,寫成中文就變成了“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頻層面3”,既繁瑣,大家也不知所云。
李明波:中文里使用的英文單詞或縮寫越來越多,主要并不是人們變懶,除了自然選擇的原因,有一些詞并不好翻譯,像計算機里面的一些術語,如java語言等,確實很難翻譯成中文。
溫俊華:很多外來詞主要來自經濟、科技和醫學領域,這證明在這些領域領先不少,多數相關術語是他們那邊產生或解釋出來的,然后被我們引用。與其抱怨這些詞語的流入,還不如實實在在地提升自己在上述領域的實力。
李明波:還有人認為,現在漢語里直接使用英語詞匯增多,是因為翻譯不行,缺乏翻譯人才,我覺得這也不對。在過去的年代,人們確實能隨口說出幾個著名翻譯家,如傅雷。但那個時代翻譯家為何容易出名?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當時懂英語的人少,那時翻譯家的作用就特別重要。現在外語變成基本的工具,越來越多人掌握了一兩門甚至3門外語,翻譯家的作用就相對變小了。
趙海建:這也說明,國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懂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而中文為何難進入英語系統,主要一個原因是人看不懂象形文字,如果他們能看懂,說不定也會在英語里直接使用。相對來說,英文字母簡單易懂。
溫俊華:對一些最廣泛使用的英文縮寫,也可以考慮編成手冊或小字典,幫助需要的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