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情后 他總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身體不適 百度后他天天擔憂患癌癥
“我總是懷疑自己得了重病,所以反復前往醫院檢查”、“我體檢之后醫生說指標有點高,從此我每天都惴惴不安”、“我曾經出外旅游時與陌生人發生一夜情,好擔心自己得了艾滋病”……生活中,常有“疑病癥”、“恐艾癥”的患者,因擔心自己患病反復前往醫院檢查。近日,市民王女士體檢之后,懷疑自己患了肝癌,讓醫生哭笑不得。
王女士于是百度了一下,發現“甲胎蛋白”與肝癌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百度百科說,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現癥狀之前的8個月就已經升高,此時大多數肝癌病人仍無明顯癥狀,腫瘤也較小。”看到這一段,王女士頭腦一片空白。“想起自己也有親人因肝癌去世,突然間,覺得肝臟的有點疼。”
第二天,王女士趕緊去醫院復查。“醫生說指標升高和肝癌沒關系,讓我不用太擔心。”回家之后,回想起親人發病前癥狀也不明顯,王女士對復查結果半信半疑。第二天一大早起來,王女士又跑到另外一家醫院檢查。“雖然檢查結果一致,但我還是很緊張啊。”面對自己的“疑病癥”,王女士很是苦惱。
記者走訪獲悉,近年來,隨著網絡醫學知識的普及,發現身體有異樣時,許多市民不是先尋求醫生幫忙,而是愛上了“有病問度娘”。市民吳先生此前自覺身體不適,便上網查詢。“越查越覺得自己患了重病。”吳先生后來前往醫院體檢。“檢查結果發現虛驚一場。”
記者從市防艾所獲悉,近年來,常有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不適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復撥打熱線電話咨詢,或者反復去做艾滋病抗體檢測,對陰性結果又持懷疑態度,總認為檢測不準確或者現有試劑檢測不出來自己的病毒等。甚至有患者一周檢測一次。
市人民醫院康體中心醫生敖道暢曾接診過這樣一位患者,此前他曾有過一次沒有措施的一夜情,然后整天憂心忡忡。“他認為自己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斷在各個醫院反復檢查,四處求醫,經多次檢查,結果為陰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懼和擔心。”
據市防艾所醫生介紹,“恐艾癥”患者,即使是權威機構的結果也不相信,懷疑檢查過程的各個環節,事后反復回憶檢查過程,如認為工作人員當時不夠專心,認為檢查時使用的器具沒有消毒等。整日奔波于各個醫院。對與艾滋病類似的癥狀非常,如一旦出現發熱、無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就認為自己得了艾滋病,極度恐懼,萬念俱灰。
“這些年,我懷疑自己得過很多病,白血病、肝硬化、甲亢、糖尿病,淋巴癌、鼻咽癌、黑色素瘤、乙肝、食道癌,感覺自己一身都是病。”小K說,近段時間看帖子,發現大家都是有點問題就去百度,然后自己嚇自己。小K說,如今,他的“疑病癥”還時不時復發,很痛苦,希望能夠慢慢走出來。
事發3天前,蘇某麗因肺部感染發燒入院,經治療病癥逐漸好轉,并未發現有其他重癥。其丈夫張先生稱,醫生診斷妻子為肺部感染,需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妻子不停用手機在網上查詢自己的病癥,說自己極有可能是患了肺結核或者肺癌。無論怎樣安慰,她始終不相信,還認為丈夫隱瞞了病情。
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科副主任醫師李宇明說,“疑病癥”患者由于對醫生的不信任,一般不愿意到醫院的衛生科求診。每年,該院門診部接診的患者寥寥可數。“這些人一般性格表現為膽小、怕事、內向,缺乏安全感,神經兮兮。而家庭缺乏溫暖,亦可能誘發疾病。”李宇明提醒,對于這些常反復檢查、疑心自己患病的患者,家人應給予關心和關愛,而不是怒罵或。
市人民醫院心理科馮冬梅主任則提醒,“疑病癥”患者多興趣單一,可通過運動、培養各種興趣,來轉移注意力。“患者要樹立相信科學的,培養多種興趣,可以通過跑步、打球等健身方式,來強身健體,轉移注意力。”她同時,若病癥較為嚴重,認知出現較大偏差,應及時到醫院的心理門診進行認知和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