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高中生談男女朋友 3成贊成一夜情
最近,關于廣州一高一女生“視頻”在學生中流傳的新聞引起網友的強烈關注。事件之外,是一個談論了多年的老話題——社會、學校、家庭,該如何看待這些半大的孩子們挑戰傳統尺度的“極限行為”?又該如何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懵懂騷動的青春期?
在廣州的采訪中,記者得到一組數字:八成受訪高中生承認“目前有男朋友、女朋友”,其中近三成贊成“一夜情”;九成中小學生不知校必須開設青春期健康教育課程;五成學生至今未正式上過一節“性教育”課……
“前衛”和“個性”早成當下青少年的標簽,盡管他們的很多言行至今不在主流傳統觀念的接納范圍內。現實告訴人們,或許他們真的沒有錯——“大人”們常常在霧里看花,用自認為清晰其實卻很朦朧的方式面對同樣懵懂迷茫的、別人的青春,并幾乎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特別是目前體制下的教育方式,“教書育人”的模式幾十年未變,但教好書,就一定能育嗎?
2008年12月,教育部下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要通過學科教學和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墻報、板報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三年級,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采用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
按道理,接受12年的“健康教育”后,基本可以達到教育部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初衷,但恐怕難以如愿。“12年中小學,我只上過一堂‘健康教育’課,而且是老師抽空講講,無作業、無考試,什么內容已不記得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如是形容他的“健康教育”經歷。更多學生對于記者提出的問題表現陌生:“健康教育課?從未上過!”“生物課算不算?”
曾經有師范學生在她的QQ空間里描述在學校當實習老師的經歷:“一次上生物課,講到青春期生理衛生的時候,因教材內容涉及性知識,我頓時臉紅心跳,甚至不敢抬頭看學生。講完課檢查學生筆記的時候,看到有學生這樣記錄——‘膀胱的作用是儲存尿道’。學生也很委屈,指了指黑板。原來,是我因為心慌,將‘尿液’寫成‘尿道’了……”
健康教育融入生物課程,體育老師講授生理衛生……這是記者走訪廣州近20所中小學得到的初步印象。其中,接近半數學校或以班會、或以自習將“青春期健康教育”一筆帶過。“健康教育課‘讓位’給英語、數學等主課課程已見怪不怪。”廣州越秀區一中學教師說,升學壓力面前,健康教育一直都“無關緊要”。
記者發現一個怪現象:小學低年級里,男女生混合同坐,女生文靜,男生好動,有利“取長補短”。然而到了五六年級,男女生之間就被劃了界限,離行離列,彼此不可“跨界”。到了中學,男女生之間稍微有一點“曖昧”,立即就會受到學校、家長[微博]的“高度重視”:“你不許這樣,他不能那樣……”行為如囚犯一般被規范。
顯然,學校、家長的“如臨大敵”并沒有讓孩子們。在條條框框里,他們活得很“”。
“現在沒有‘仔’(男朋友)好‘瘀’()。”Iris是廣州一中學的初三學生,她自豪地說,初中三年她“正式”交過的男朋友有4個,至于追求者以及“玩一玩”的更不計其數。“有男仔追證明有魅力,比起成績好更‘威’。”
“大家的話題一般是‘男女朋友’、‘黃段子’。談學習、談理想?會被人笑老土!”前天,記者登錄廣州某中學高二年級群主“mrc”透露,他所在的年級有80%的男生女生處于“熱戀”中。“這只是公開數字,還不包括玩‘地下情’的。”
即便是在眼下這個時代,在面對“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簡單而基礎的“性常識”時,多數父母仍是。在對幼兒園、小學的走訪中,記者發現,一般三四歲的幼兒就會產生對自身“出處”的好奇,而絕大多數提問都被害羞的父母以各種“故事”和借口敷衍了事。更有些家長認為性教育越早、孩子產生性意識就會越早,因此他們從來不跟孩子討論性話題。
在學校、家庭如此“封閉”的下,孩子們是如何“自學成才”的?記者曾對某中學200位高中生、100位初中生作問卷調查,發現當中有187位學生曾瀏覽過網頁,170位看過級影像,比例驚人。孩子們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盡管沒人告訴他們那些答案是否健康。
時下不少青少年把性行為當成一種“時尚流行”,以自身性經驗相互比較為傲。記者對一個56人的高三班級的調查顯示,20人認為“一夜情”沒有什么不對。在表示已經有過“性經歷”的18人當中,有5人更是在初中階段就嘗試過,而“第一次性經歷”發生的最低年齡是13歲。在性行為中有使用習慣的,比例少得可憐,10個人中找一個都難。
每當青少年出現“過火”行為,首先就會肇事者,此次“視頻”也是如此:男生被學校記過,女生每天都要來自身邊同學的非議和“注目禮”。
但捫心自問,孩子們真的錯了嗎?這個女孩的一位4年同窗好友說,從初三到高一,他們沒上過一節健康教育課,父母也從未與他們聊過相關事情,“一切都是在‘戀愛’后自學”。
他說,4年來,他第一次發現學校除了學習、考試以外,如此反復強調“”、“”、“操守”等字眼,是在“視頻”事件之后:“老師多次召開緊急會議,班會上反復強調、期末考試前也一講再講,放假前校長還對此事破天荒地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講話……”學校的突然“”,令學生們此時才“恍然大悟”:應該怎樣,什么是自愛,什么是法律……
其實,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學校的尷尬并不比學生少,“家長要成績、教育部門要成績,一切都是為了中考[微博]、高考,為了孩子們的前程!”于是,“可有可無”的課程“能免則免”,“無關緊要”的可省則省。
2010年1月11日到2月6日,國務院總理先后召開五次座談會,聽取人士對《國家中長期教育和發展規劃綱要》初稿的意見和。強調,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要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的,在人才培養、考試招生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
事實上,“德智體”全面發展是個幾十年前就有的概念,只不過早已被“不考的科目可有可無”所取代。的話或許正傳遞出一種信號:應試教育的機制不改變,我們的孩子可能永遠無法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良性軌道。
“學校的生理衛生課上,盡是一些性病、艾滋病等圖片,好恐怖!”采訪中,一位初中女學生如是形容她對唯一一次性教育課的觀后感。學校一直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性是的,不要亂碰!
“學校、家長的性教育其實是‘守貞教育’,當孩子有一定認知之后,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事與愿違。”作為多年的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廣州青年文化宮青年中心主任王嘉對現時的性教育方式很不滿。
她認為,“性教育”應從三個層面上解析:男女的性別屬性;男女不同的社會角色以及性行為。“其中,社會角色及性行為的是目前性教育當中最缺少的,但這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作為青少年唯一的青春健康教育,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青年中心面向中小學免費開展的性教育課程卻一直“閉門羹”。“目前只有一所民辦中學愿意接納我們,公立學校則覺得我們的話題太而大門緊閉。”
日本:日本小學里1年中有1-2個小時的特別,內容是男女之間身體的區別、月經和懷孕原理等。高中時則在體育保健課和家庭生活課里有性教育的課程,內容包括避孕、流產和性病,還討論倫理方面的話題。
美國:美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傳授生育、兩性差異、個人衛生、性等知識。最近10年里,有1/3的學校增加了禁欲的教育,提倡將性行為推遲到婚后,并會告訴學生實行安全性行為的做法。現在已在全美14個城市32所公立學校中建立性咨詢室。在咨詢室里,主持回答咨詢的也是孩子。其內容對教師和父母都保密。
英國:通過立法必須對五歲的兒童開始進行強制性性教育。所有公立中小學根據“國家必修課程”的具體,按不同年齡層劃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不同內容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