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歲!她是貴陽年紀最大的人
雪花漫天飛揚的那幾日,楊明珍總是拄著拐杖,站在口,看著絨毛似的雪星兒,能看很久很久。
元旦那天,老太太看雪時滑了一跤,坐在了地上,可把孫子袁排貴嚇壞了,怕老人有閃失,要送她去醫院,老太太不肯。在床上躺了一天,身體很快又恢復過來。袁排貴說,奶奶身體健康是全家人的福氣。
楊明珍出生于1903年9月2日,今年116歲了。據省老齡委統計數據顯示,楊明珍是目前貴陽市最長壽的老人。
老太太雖然眼睛有些花,耳朵也不太好使,但飽滿的精氣神,讓人看不出已百歲高齡。
袁排貴說,奶奶是個勤快的人,要不是雙腿膝蓋有些關節腫痛,她現在應該在后山割豬草,或者到村頭“擺寨”(聊天)去了。她常說,每天不出門一下,吃飯都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老太太一直和孫子袁排貴生活在一起。“身體好,從沒患過大病,吃得好又睡得好。”發燒感冒也很少,即使得了感冒之類的小病,也總能“扛”過來。“嚴重一些的時候,吞幾顆感冒藥身體很快就又恢復了。”
楊明珍1903年9月2日出生于清鎮市新店鎮,17歲時嫁到寺村,從此便再沒離開過這片土地。她一生生育了兩個兒子,如今,只有小兒子,也已經80多歲。而老伴,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得病去世了,F在,主要由孫子袁排貴照顧老人。
“父母走得早,奶奶就是親生爹娘。”在袁排貴的記憶里,小時候,走到哪里他都牽著奶奶的手,一直牽著,從很小長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個這樣的奶奶。
他總擔心老太太摔跤,不讓她干活,但楊明珍總是閑不住。80多歲時,老太太照樣上山砍柴,90多歲時還下地栽辣椒,100歲以后她也不甘歇著,每天不是去摘豬草,就是洗碗。“我們都勸她不要做了,但她還是,有時還背著家里人去地里。”袁排貴說。
幾年前,楊明珍雙腿膝蓋有些關節腫痛,但老太太還是閑不住,“擇菜,擇菜。”楊明珍揚著一只手,心急地要幫忙。有時趁孫子一家出去干活時,她就在家里扶著桌角,巍巍地邁出腳步,掃掃抹抹。
“剩飯不讓倒,衣服不爛不讓買新的。”她會斷斷續續地給袁排貴說起風雨飄搖的那個時代,“那時沒吃沒穿,一家人住在一間茅草房里,還有人餓死在邊,野菜、樹皮、糠……只要能活命,就往肚子里吞。”
采訪時,提起這段往事,老太太眼淚仍然簌簌流個不停。隔了漫長歲月,直到現在,她還記得那時快要倒塌的茅草屋,在那里,她省下自己的口糧給丈夫和兩個兒子吃。
“從我記事起,好多時候天都沒亮,奶奶就出門下地忙農活了,一直要做到傍晚,中午飯都是在地里吃的,晚上回家還要做飯、洗碗、做家務。”袁排貴告訴記者,老太太辛勤勞作了一輩子,受了不少苦。
為了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除了做農活外,楊明珍還推豆腐賣,這一推就是幾十年。“那時候奶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一直到以后,家里的日子開始逐漸變好。”袁排貴說。
在袁排貴的記憶里,就算生活如此困難,但老太太思想很簡單,每天簡簡單單吃飯,就滿足了,從來不抱怨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地干活。
“現在家家都有大米飯吃,以前哪里有啊。”楊明珍說,“要多謝,都不擔心生活了。”
問及今年的最大心愿,楊明珍說:“這么大歲數了,哪樣都不想要了,就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楊明珍一輩子粗茶淡飯,不沾煙酒。直到今天,最愛的一道菜依然是素瓜豆加白糖。
“一般早上愛吃蛋糕和八寶粥,中餐晚餐主要吃自家種的白菜、洋芋、南瓜、四季豆等。”袁排貴說,老太太飯量很好,一頓能吃兩碗飯,有時胃口好,還能吃上三碗飯。
老太太平時喜歡吃自家做的臘肉,但因為牙齒掉光了咬不動。袁排貴就把臘肉剁碎放在稀飯里面給老人吃。
這幾年,袁排貴注意到奶奶喜歡喝花生牛奶后,每周趕集,他就到鎮上買一箱回來,放在奶奶房間,每天下午,老太太都會喝上一盒。“雞蛋糕更是不斷,想起來就吃,當零食吃。”袁排貴說,她還喜歡吃水果,比如香蕉她就比較喜歡。
袁排貴說,奶奶很樂觀,脾氣好,遇事不發火,說話也慢,但就是愛操心。“我們做事她總不放心,喜歡在一旁看,有時還指點一下,我們都順著她。”
老太太生活很有規律,睡覺時間基本固定。“別的老人,年紀大了睡眠質量不好,但是奶奶每天都睡得很香。”袁排貴說,老太太喜歡睡覺,平日里,每天晚上七八點鐘就早早睡覺,第二天六七點鐘起床,中午再睡個午覺。冬天天短,她下午6點就睡了。
在袁排貴看來,老太太如此長壽,應該跟村里的生活有很大關系。“吃的是自家種的菜,喝的是從大山里引出來的山泉水,再加上我們這里‘風水’好,空氣新鮮,長壽的人也越來越多”。
奶奶長壽,袁排貴說自己有一些驕傲,他希望奶奶活得越久越好,陪著她就是盡孝。“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不缺吃缺喝,我們完全養得起!”
袁排貴告訴記者,百歲老人楊明珍有時像個小孩子,就喜歡過大年。每年天氣一冷,她就開始盼星星盼月亮:“還有好久過年?”
“以前窮苦孩子盼過年,因為過年才吃得上肉,老太太盼過年是因為她愛熱鬧,每到春節都有很多親戚來給她拜年,在外地工作的孫子、孫女們也都回到她身邊。”袁排貴說,老太太不記得自己的年齡,但她幾乎能認出她的每一位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