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句話力挺中醫!
“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從字面上看是君子不會拘泥于形式、的意思,更深一點的解釋是:如果被各自的形象與用途,就不能領無形之道。也就是說,如果你只看到了有形,就可能忽略了無形;有形是器,無形就是不器。在孔子眼中,君子都有超越有形的能力。
科學就是有形世界的掌握,這使它給出的每個結論,都有勝于雄辯的事實,比如一個人的血色素降低了,紅細胞減少了,這些有形的指標就是貧血的。但于中醫,只要面色萎黃,疲憊,手腳冰涼,即便沒有指標的異常,也仍舊會被中醫診斷為“血虛”,中醫的“血虛”不像貧血那樣客觀、量化,甚至要依靠病人感受,從科學的性特點上講,中醫比之西醫,確實望塵莫及。
對此,愛護中醫者的解釋是:中醫生于中國傳統,中國人忌諱尸解,所以才沒像西醫那樣,對有形的人體結構搞得很清楚。
但是,只要認真看《黃帝內經》,就會發現這樣的記錄:“腸胃之小大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也就是說,中醫完全可以依照解剖行事,之所以沒有,是因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孔子對中國思維方式的記載和解釋,而早于孔子之前,中國人看待生命,干預健康時,就選擇了重視功能而非重視結構,重視無形而不僅僅重視有形,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是活的,不是機器。人不像汽車,停車的時候發動機可以不工作,人即便是睡覺,呼吸、心跳也都不可能停止,如此鮮活的有機體,怎么能用修機器的辦法觀察和解決?無論還是治病,自然都要“不器”。
中醫學有氣、血、津、液的概念,這四個概念中,血、津、液都可以與西醫的血液,細胞間液,各種分泌物對上號,唯獨”氣”,是西醫沒有的, 因為它是無形的,不是結構的, 此”氣”非彼”器”!對于執念于”器”的西醫或者說科學來說,無形的之氣,自然不入它們法眼,也因此成了中醫不科學的。
還以貧血為例。以現在人的營養狀態,貧血者很少,除非有消化系統疾病或者消耗性疾病。但面黃疲憊之人卻比比皆是,就算她們拿著血紅蛋白正常,紅細胞不少的化驗結果找中醫,也照樣會被辯證為“血虛”,而且會在吃了補血的藥物,遠如以補血的熟地和補氣的人參相配而成的明代名方“兩儀膏”,近有在此基礎上,分別擴充補氣養血“陣營”的“復方阿膠漿”之后,感覺頓好,為什么?
因為中醫的血必須有“氣”的統帥,所謂“氣為血之帥”,中醫的血或者說氣血,不僅包括血管里流的,可以通過化驗來考量的血液,還包括身體的用血能力,也就是說,在有形之血之外,還有科學沒發現,或者說不能訴諸化驗指標的身體能力,后者就是中醫的“氣”。
與”器”截然不同的”氣”,是中醫最無法科學規范之處,也是中醫的長項,在中醫成形之初,中國的先人就對有形之外的無形,充滿了信心和,只不過因為科學的視野有限,還無力解釋無形罷了。在科學不斷完善自己的晚近,如果還有人以自己的局限來否定無限,以科學來否定中醫,無論還是做學問,很顯然,這個人都不是君子。
- 標簽:背作男友出去搞一夜情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