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孩子被確診性早熟 四五歲女孩偷吃保健品胸變大
中國江蘇網10月14日訊 前不久,蘇省質監局發布了2015文具產品質量分析報告:結果顯示,筆、橡皮、修正液中普遍檢出塑化劑、有機溶劑殘留和鹵代烴等。其中,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被研究可致男孩“女性化”和女孩“性早熟”。
而此前,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兒童性發育的時間軸又被提前了,從原先普遍認為的11至12歲開始發育,提前到女孩平均9.7歲,男孩平均11.3歲。
很多家長說,總感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了。事實也的確如此。作為家長,應重視正確引導與科學預防。
市二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吳果說,門診上遇到來看“性早熟”最小的才2周歲,媽媽幫孩子洗澡時發現有硬塊,就很著急。“其實并不是性早熟,現在家長普遍比較有意識,一發現孩子有身體上的變化,就會聯想到這方面。”
吳果介紹,判斷性早熟及其原因,必須進行身高、體重、骨齡、性激素激發試驗、甲狀腺或頭部CT等檢查。“真正的性早熟會導致性激素提早分泌過多,性激素作用于骨骼促使長骨骨骺提前愈合,最終影響孩子的身高,這也是家長最為擔心的問題。”
市兒童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郭迎春介紹,診斷兒童性早熟有嚴格的標準,需要兼顧兩方面因素,一是發育時間,二是生長速度。如果男童在9歲前,女童在8歲前呈現第二性征,并伴隨生長加速和骨齡提前2周歲,就可診斷為性早熟。
從目前門診情況看,有性早熟“傾向”的兒童不少,最終確診的約占10%。而有“傾向”的兒童中,出現單純乳房早發育這一不完全性早熟癥狀的女孩占大多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8月,市兒童醫院內分泌門診接診患者約2000人次,大約2/3就診原因都是乳房早發育,年齡以6-8歲居多。
“有一次,有兩個四五歲的女孩同時被家人帶來檢查。兩家是親戚,兩個女孩不約而同都是偷吃了媽媽的保健品,導致變大。”不僅是保健品,郭迎春說,還有些孩子是把避孕藥當成零食吃了下去,由于藥中含有大量性激素,孩子吃下幾天或是幾個星期后,身體就出現變化。
性早熟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哪些影響?郭迎春表示,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來看。
“生理上,性早熟兒童由于骨骼發育過快,剛開始,身高可能比同齡人要高,但之后,隨著骨齡迅速增加,到真正發育的年紀,孩子的骨骺已經閉合或者接近閉合,導致最終身高達不到遺傳身高。”
郭迎春說,門診上也有一些孩子,因為只長年齡不長個被家長帶到醫院檢查。問起早期不來看的原因,家長們總會說“以為發育了會長個子的”。事實上,以女孩子為例,只要來了月經,想要醫生在生長發育方面給出治療,就來不及了。
吳果說,一旦發現性早熟必須要及時治療,不然就會錯過長高的機會了。“有個9歲的女孩來看性早熟,我一測骨齡已經11.5歲了,她的身高才1.28米,父母沒有聽醫生的。等孩子10歲時來了月經,父母著急了,帶她過來治療,骨齡已經13歲了,只剩下3-4厘米的生長空間,這時她才1.33米,父母。”
在心理上,過早的性發育,性激素水平同時增高,會使兒童出現與年齡不相適應的性心理、性沖動。這時,家長如果沒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產生心理障礙,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特別是女孩子,乳房過早發育及月經來潮,會造成與同齡孩子外在的不同,讓其產生自卑情緒。
郭迎春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一旦發現女孩在8歲前出現明顯的或進行性的乳房發育,10歲前來;男孩在9歲前出現聲音、體毛、外生殖器的變化等性早熟的征兆,須立即到醫院檢查。
對于假性性早熟,只要排除掉誘發因素,適當進行調理,相關癥狀慢慢會消失。性早熟情況相對復雜,比如有的是因腦部垂體腫瘤引起的相關癥狀,這就需要一系列針對腦部垂體瘤的治療。
避免性早熟,吳果表示,需要注意多方面因素,因為孩子性早熟是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共同作用導致的,比如兒童營養過剩,食用甲魚、黃鱔等激素含量較高的食品,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蜂皇漿、牛初乳等營養品;經常接觸含塑化劑的物品,給孩子抹含化妝品等。
“孩子夜間開燈睡覺,看似毫不相關,實際上也可能會是部分兒童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因為夜間休息時,人體腦部的松果體會分泌一種叫褪黑素的物質,它對發育有一定作用,但是褪黑素要在下分泌才比較旺盛,長期開燈睡覺可能發育的因素就會降低。”
此外,吳果提醒家長,應做好孩子的性教育工作。“現在化影視劇越來越多,孩子很容易過早接觸到一些信息,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下,也有可能促使孩子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提前啟動,出現早熟。”趙霅煜周茜肖云錢群華文 朱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