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 料在清遠”還要邁過幾道坎?
食在廣州。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配套活動之一,廣州亞洲美食節于昨日拉開帷幕,吸引眾多食客“尋味”。
隨著廣清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推進,清遠雞、烏鬃鵝、連州菜心、英德紅茶等越來越多的“清遠味道”備受廣州市民的青睞,“食在廣州,料在清遠”逐漸成為不少街坊的印象。
日前,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2019年全省首批2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此次清遠又有3家產業園掛上“省”字頭,全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至7家。這些產業園形成的規模優勢,不僅發揮帶動示范效應,助力清遠念好“農”字經,而且促進了當地優質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更好地實現興農富農。
筆者前往英德、陽山等地采訪了解到,“省”字頭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有效發揮“頭羊效應”,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清遠味道”加快“入珠融灣”步伐,讓越來越多的清遠食材端上粵港澳大灣區餐桌。
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做好大灣區“菜籃子”
繼2018年英德市紅茶產業園、清城區清遠雞產業園、連州市菜心產業園、連南瑤族自治縣稻魚茶產業園成功入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后,清新區清遠麻雞產業園、陽山縣蔬菜產業園、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絲苗米產業園此次也成功入圍名單,使清遠成為今年首批入圍數量最多的省內城市之一。
清新區清遠麻雞產業園致力于打造成為全省麻雞產業創新總部基地;陽山縣蔬菜產業園以越夏蔬菜為主導產業,耕地面積17.12萬畝;連山絲苗米產業園種植面積7萬畝,產量3.48萬噸,著力打造成為粵北民族地區產業興旺與精準脫貧樣板區。
據悉,每個“省”字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都將獲得5000萬元建設資金,并撥付到實施主體。依托7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清遠將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平臺。
2019年,清遠將重點加快農業“入珠融灣”步伐,以廣清農業一體化為重點,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推動“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工程”產品配送清遠分中心建設,承接粵西北和南下的內地農產品加工和配送業務,爭取“大灣區‘菜籃子’”種養基地更多落戶清遠。
目前,相關部門正在著力打破清遠農產品“入珠融灣”的“最后一公里”瓶頸,計劃推動在廣州主要商區、社區開設約300家“清遠農家”社區生鮮門店,并推動建設“清遠農家”旗艦店。
同時,清遠大力支持廣清農業眾創空間建設,在完善一期工程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二期主基地規劃建設,引導一批優質農業企業入駐。
深化“產業園+”模式共建共享打造農業產業綜合體
“以前英德各家茶企在生產、加工、研發、營銷等方面,都是單打獨斗,很難形成規模效應。”作為英德市紅茶產業園項目牽頭實施主體,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海濤回憶道。
在產業園成立之前,遍布英德的200多家大大小小茶企都是分散經營。2019年1月18日,英德市正式開展產業園項目申報入庫工作,組織產業園范圍內和其他符合要求的經營主體,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建設項目申報。英德茶企在產業園的引領帶動下,摒棄“小散亂”傳統發展路徑,開始抱團發展、壯大規模。
目前,英德市紅茶產業園總面積1018.76平方公里(152.814萬畝),主要包括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金融創新等五大板塊。“省里撥付的5000萬元建設資金已經到位,我們要把這筆錢用在‘刀刃上’。”胡海濤表示。
隨著產業園內的4家中央智能茶廠陸續興建,部分產能已投入使用,不僅使英德紅茶歷史上首次實現了智能化、集約化生產,還能夠滿足種植面積在20畝以下的小微企業對加工、包裝、銷售的需求。
作為省內著名的供港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陽山縣蔬菜產業園此次也成功掛上了“省”字頭,通過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園+”模式,已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農業產業綜合體。
陽山縣蔬菜產業園圍繞“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的全產業鏈升級,2019-2020年將投資2億多元,著力打造成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建設產品配送分中心高質量農產品“一站式”直供
日前,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發揮清遠、云浮等廣州周邊城市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使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便利流通體系的產業鏈拓展重要節點。
日前,清遠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偉杰與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桂揚代表兩市簽訂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業鏈建設廣清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清遠將規劃建設1750畝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清遠配送中心,首期150畝力爭在年底前啟用。配送中心將設置初加工基地、檢測中心等,農產品將統一標準、統一平臺、“一站式”直供港澳。
下一步,清遠各地還將建立標準化種養基地,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優質、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
“我們種植的西洋菜全部銷往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超市,每斤能賣到5塊多。供港農產品對質量要求非常高,所以也倒逼著種植品質的提升。現在我們的產品可以在手機APP上追溯種植情況,所以品質方面絕對可以放心。”陽城鎮態保西洋菜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了給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保駕護航,清遠市委、市政府及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不斷加強質量體系建設,已形成“市、縣兩級政府主導,檢驗檢疫和農業部門指導,共同推進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機制。
■延伸
農業發展潛力巨大昔日“空心村”逐漸回流
“我在茶園工作快3年了,現在每個月都有2000多元工資,跟在廣州打工的時候差不多,還能照顧家里的小孩。”筆者在英德市石牯塘鎮采訪時,在石門山茶園工作的村民王月娣興奮地告訴筆者。
原來,51歲的王月娣是石門山茶園附近的上塘村村民,苦于沒有富農興民的產業基礎,她和許多村民不得不前往珠三角等地務工,村里也逐漸變成了“空心村”。
“我們茶園在承包當地農村整合土地后,還吸納了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村民不用外出務工就能有一份穩定收入。”廣東石門山生態科技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丘業平介紹說。
作為英德市紅茶產業園的入駐企業,石門山茶園自2015年開始承包村集體整合的林地,在當地開啟了英德紅茶產業化發展,為外出務工村民提供了返鄉就業的機會。
在改變傳統產業模式的同時,英德市紅茶產業園通過“公司+農戶”“茶旅融合”等多種形式反哺農村,進一步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2016年,王月娣同其他幾名村民一起來到石門山茶園工作,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待遇,讓她有著滿滿的獲得感。“前兩年我老公因病去世,家里只有我和在中學讀書的女兒,所以一下子變成了貧困戶。在村委會和茶園領導的幫助下,我們家現在已經實現了脫貧,感到日子更有奔頭了!”她笑著說。
在清遠現代農業產業園辦得紅紅火火的同時,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民也同王月娣一樣,紛紛選擇返鄉發展。作為土生土長的陽山縣陽城鎮魚水村村民,莫嘉麗以前曾在廣州打工,自從陽山縣蔬菜產業園成立后,她便選擇返鄉工作。雖然收入比廣州稍有差距,但能夠就近工作、照顧家庭,她感到心滿意足。
“我現在除了上班的2000多元工資之外,家里還有土地流轉的租金和年底分紅,所以算下來待遇并不比在廣州打工差。”她笑著說。
●南方日報記者 赫鵬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