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珠海修文物”
年久失修、屋面漏水、梁架腐朽,這是兩年多前蘇欣如第一次踏入唐家三廟所看到的情景。“當時白蟻侵蝕嚴重,屋面漏水,雕塑基本被破壞掉,我們光是清理便費了不少功夫。”
珠海1700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圍內,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廟宇祠堂、舊街驛道,不少已破落,被歲月塵封。有這么一群文物“醫生”,如同看診下藥治病般,將破損的古建筑恢復原貌,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在他們手中,珠海無數座古建筑得以重生,最老的有數百年歷史。
蘇欣如便是其中一位。
作為一名廣東傳統建筑名匠,他對各種建筑材料有著異于常人的熟悉和敏感。因出身潮州,他對廟宇祠堂的結構并不陌生,在廣東各地修繕了不少祠堂廟宇。“傳統嶺南建筑涉及三雕兩塑一彩,磚雕、木雕、石雕、灰塑、陶塑、彩繪,唐家三廟也是如此。”
但唐家三廟的修繕任務卻讓他十分頭疼。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愁出了白發”。究其原因,是源于廟內的兩幅灰塑壁畫。
珠海高新區文化中心主任羅玉芬介紹,圣堂廟中庭兩側圍墻上的大型立體灰塑作品,堪稱嶺南清中晚期灰塑的代表作品。灰塑規模宏大,每幅長約8米、高約1.2米,由凹進墻體的五個景框組成。
即便破損嚴重,壁畫內仍然可見宮殿建筑群、群山峻嶺、樹木花鳥、人物造型等精巧細節,甚至保留了一個番邦人物灰塑造型。經大量的文獻和現場信息考證,加上對周邊長者的尋訪追憶,專家確認兩幅灰塑壁畫應為郭子儀拜壽圖和張松獻地圖的故事場景。
當蘇欣如以百倍放大鏡般的眼光鉆研壁畫時發現,其中宮殿建筑群門窗花格和檐口裝飾圖案造型,古人采用的竟是玻璃面鑲貼灰塑線條的做法。
“玻璃面鑲貼灰塑,這種技藝難度高,也十分罕見”,蘇欣如回憶道,當時省內還沒有第二處這種技藝修復的案例。
所謂灰塑,通常是指在建筑上采用紙筋灰等進行人工造型塑造的工藝手法,而玻璃面上鑲貼灰塑對耐久性、粘貼力的要求很高,粘線材料的選用至關重要。蘇欣如苦思冥想,最終想到了采用傳統的桐油混合其他材料的方法。
灰塑工匠林秋容,是一名年輕的母親。蘇欣如把在玻璃面上手工揉線粘貼灰塑造型線條圖案的任務交給了她。母親的耐心和細致在這個工藝上發揮到了極致,“有如巧婦繡花一般”。最終,蘇欣如與四位灰塑工匠整整花了四個半月,將圣堂廟兩幅灰塑壁畫修復完成。修復過程還得到了故宮博物院專家的指導。
兩年來,蘇欣如還不時地回到唐家三廟。在接受筆者采訪時,他仍在對壁畫上的玻璃灰塑進行耐久性檢查。“兩年了,沒有什么變化,”他長吁一口氣。
在當地人眼里,“唐家三廟”曾是唐家灣地區重要的精神寄托載體。如今,人們又可以像百年前唐家先人一樣,欣賞這座古樸精美的建筑及其灰塑壁畫。唐家古鎮的老人常坐在廟前院子里乘涼,不時有年輕一代的村民帶著水果入內祭拜。百年來的習俗仍在延續著。
■對話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客座教授黎映宇:
古建筑修繕最重要是“最小干預”
黎映宇,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客座教授,廣東省內最早從事文物古建保護的監理工程師之一。對于珠海的文物古建筑,他幾乎是了如指掌。因2002年接觸唐紹儀故居的修繕項目,進入了古建筑修復的行業,“一進來就出不去了”。
有一年大雨,珠海前山寨城墻發生了局部的墻斷崩塌。這讓黎映宇十分揪心。
“當時崩塌長度約20米,且整個城墻長滿樹木,樹木根系對墻體破壞嚴重。”最終,工匠們通過傳統筑墻方法“版筑夯土法”,采用與古城墻相同的材料,將石灰、粘土、砂和一定比例的糯米漿、糖漿黏合,歷經半年多的人工分層夯筑,前山寨城墻得以修復。
到現在,究竟經手了多少文物修復,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唐紹儀故居、蘇兆征故居、蘇曼殊故居、唐家三廟、北山楊氏大宗祠、南屏甄賢社學、斗門古街、前山寨城墻、長南逕古驛道……甚至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的修復工程,都有他的身影。
近日,黎映宇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講解古建筑不可再生的文物價值以及修繕應當注意的理念和原則。
南方日報:古建筑修繕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黎映宇:文物保護有個“最大限度保留信息、最小干預”理念。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再生。不可再生性就決定了維修過程要徹底貫徹最小干預原則,包括保留原形制、原材料、原結構、原工藝等方面的本來面貌,尊重文物的唯一性。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存原來的歷史信息和傳統工藝等。
南方日報:唐家三廟的修復如何體現“最小干預”理念?
黎映宇:在研究和修復過程,唐家三廟就方案的制定和傳統修復工藝、材料的配方等,先后得到廣東省專家程建軍教授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晉宏逵的指導。修復后的兩幅灰塑既保證了原有的信息不損壞,將大部分有價值的原貌只進行清理,又修復了嚴重殘缺的部分,整體協調、古樸、精美、故事完整,成為了三廟建筑中最精彩的部分。
又譬如,在修繕陳芳家宅故居時,很多當年的地磚、麻石條已經殘損嚴重,修繕單位決定將其保留下來,不采用新材料。而對于整體遺缺的構件,修繕單位想方設法購買城中舊村清拆出來的歷史建筑構件換上,為此征集了大量的青磚、片瓦、石門套、木門窗和舊麻石條。
南方日報: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古建筑維修工程常常遇到哪些問題?
黎映宇:由于國內文物修繕工程起步相對較晚,嚴重欠缺指導文物修繕的操作性強的規范和相關造價定額,負責修繕工程的參與單位,包括建設單位、造價咨詢單位、財政審核單位、監理單位等對文物保護工程的相關技術業務水平有待提高。這些問題帶來的結果就是文物修繕的理念往往得不到尊重,預算造價嚴重偏低,脫離實際,大量修繕工程招標流標導致安排的財政資金用不出去。
南方日報:在古建筑修繕工作上,珠海推進情況如何?
黎映宇:值得點贊的是,珠海通過安排文物保護工程修繕知識培訓班和專家指導的形式,對參與文物維修保護工程的所有單位和人員進行文物維修知識培訓,助其認識和理解文物古建修繕工程與現代建設工程的區別,對編制預算的造價咨詢單位和負責審核的財審單位根據需要指派文物保護專家進行專業技術指導,減少預算編制和審核過程因不了解文物古建的構造和傳統施工工藝而出現的漏項、缺項及單價不合理等。近年來,珠海古建筑修繕工作有序推進,文物保護水平可以說是逐年提高。
南方日報:對文物古建維修工作的發展有何建議?
黎映宇:文物古建的維修,不同于現代建設項目,有它固有的特點,常常需要選定特殊工種工匠等,希望各地政府加強相關單位文物維修知識的培訓和與文物維修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議在修繕過程中聘請省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提高基層文物保護管理能力,確保各個項目能按傳統工藝修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