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讓嶺南文化從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
當前,文創產品正成為傳統文化廣泛傳播的媒介,也讓更多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走進佛山祖廟博物館首家文創產品旗艦店“佛山有禮”,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里200多款原創的文創產品讓佛山非遺化身成為精致實用的嶺南手信,走進千家萬戶。實際上,這樣的轉變與祖廟博物館創新引入的公司化運作模式密切相關。佛山祖廟博物館游客服務部主任支中文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稱,祖廟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經營,是由獨立的游客服務公司完成的,與博物館的公益事業相剝離。相對于傳統公益性質的博物館,運作起來更加靈活。
新模式帶活文創開發與經營
南方日報:“佛山有禮”文創店開設在祖廟博物館的游客服務中心,博物館為文創店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支中文: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力方面的支持,“佛山有禮”文創店全都由博物館自己的人員經營,產品開發和銷售也都是我們自己人來做。二是資金方面的支持,不論是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還是門面裝修,特別是在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三是場地的支持,很多博物館的場地比較有限,但祖廟博物館提供了一塊很大的場地做文創經營。
南方日報:祖廟博物館文創店的產品開發與經營部分,實際上是和博物館的公益事業相剝離的,可否向我們介紹這一模式的優勢?
支中文:祖廟博物館自身成立了一個游客服務公司,是作為博物館旗下的二級法人,專門負責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經營和銷售,這種新的模式廣東省內甚至國內的博物館都比較少見。相對博物館這類傳統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它是獨立的,運作起來比較靈活。而很多博物館是事業單位,需要按照政府的收支兩條線來運作,只能做公益性的本職工作。
大灣區利好政策給文創業帶來機遇
南方日報:店里文創產品的IP取自哪里?從IP到設計稿,再到文創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一流程是怎樣打通的?
支中文:作為博物館,我們文創店的大部分IP還是取自于館藏的文物。同時,祖廟博物館是民俗類的博物館,館藏主要以不可移動的文物為多,比如古建筑,還有民俗活動。像佛山比較有名的武術、粵劇、陶瓷,我們從這些元素里面提煉IP,將佛山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篩選,之后把它們作為文創產品開發的元素進行挖掘。
在文創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的角色是負責梳理文化元素,篩選提煉后,交給合作的企業或者相關院校,并告知對方相應的訴求和期望效果,對方了解訴求后,會給出一些設計方案,我們在這些方案里進行挑選。
制造和生產環節的企業,基本也是我們自己聯系的。有了合適的設計圖稿后,就能聯系到相應的企業進行生產。至于銷售環節,我們采用的是代銷模式,找有過合作關系的廠家墊資生產,生產之后由我們銷售。這種模式除了可以降低自身風險之外,還有利于將更多資金投入到設計環節,文創產品的設計環節非常重要。
南方日報:目前佛山正在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合作,形成“佛山非遺+港澳設計+灣區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您怎么理解這一合作模式?
支中文:大灣區很多地方的設計師是比較有實力的,特別是深圳和香港。香港的文創業起步比較早,非常有經驗和實力,現在大灣區的利好政策,也是引進更多好的設計公司和人才的機會;關于“灣區市場”,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很多來自港澳、東南亞地區的游客,隨著交通的便利,灣區客流也將進一步增加。佛山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抓住大灣區的建設機遇,將佛山的文化資源推廣出去。
文創設計環節仍是難點
南方日報:“佛山有禮”文創店的反響如何?目前有哪些主要的銷售渠道?
支中文:我們做文創的初衷主要是希望帶來文化的傳播效應,希望將佛山本地的一些文化元素通過文創產品轉化出來,借助這一媒介來宣傳我們的文化元素和城市品牌,目前來看這方面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另外我們每年的銷售量也比較可觀,去年的銷售額突破了700萬元,也有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部分效益我們會繼續投入產品的開發和設計。
目前我們有線上和線下兩種銷售渠道。線下首先是博物館現有的門店,另外通過廣東省文創聯盟的平臺,我們會把產品送到省博、白云機場T2航站樓進行銷售。線上主要是博物館公眾號里的微信商城。未來我們也計劃擴展銷售渠道,將“佛山有禮”的門店進行推廣。
南方日報:博物館做文創產品,難點主要有哪些方面?
支中文:難點主要表現在設計、資金和渠道幾個方面。每個地方都有很多文化元素,關鍵是怎樣把文化元素轉化成現代的文創產品。當下文創行業還是比較新興的行業,很多博物館都缺少好的產品設計人員。過去旅游景點同質化的東西,消費者往往沒有太多的購買欲望。另外還有資金方面,文化產業是投入性比較大、回收周期比較長的行業,周轉需要比較多的資金,現在很多博物館沒有這個能力。但文創產品的市場潛力還是非常大的,我國很多優秀的文化元素都值得去挖掘。
南方日報記者 鄭潔琳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