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醫院“停車難”加劇“看病難”
近年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停車難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區的醫院,停車更是難上加難。據新華社報道,在一些城市中心城區的大醫院停車難現象頻繁上演。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留言板上,也有一些居民反映醫院停車難問題。
從醫院門口到門診、急診、住院病區,看似短短的“最后100米”,卻因停車難給患者就醫帶來不小的困擾。許多醫院位于市中心、老城區,寸土寸金導致地上車位有限,歷史原因造成地下車位缺失,停車資源嚴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開車看病需求。近年來一些醫院主動引導職工在院外停車,“讓位”于患者,但即使這樣,醫院往往不到上班時間車位就告滿員。
在交通壓力日漸增大的今天,停車難已成為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但醫院“停車難”問題可能更嚴重。對于急性心梗、腦出血等急重癥患者來說,一旦被堵在車流中無法及時進入醫院接受救治,后果不堪設想。而且,大批車輛在醫院門口和附近怠速運行,產生尾氣和噪音污染,也不利于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大醫院一般都處于中心城區的中心地段,醫院停車難問題往往導致車輛外溢到其他道路,又會加劇城市交通擁堵。
無論對于患者個體還是城市大局來說,解決醫院“停車難”都具有緊迫性。在這個問題上,需要醫院、政府和社會都行動起來,形成合力。
首先,醫院要學會“螺螄殼里做道場”,積極內部挖潛。受場地條件限制,許多醫院停車場難以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束手無策。醫院要拿出繡花功夫,發揮車位最大功效。一方面,向空間要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力建設立體車庫,提高單位面積的停車數量。另一方面,向管理要效率,探索預約停車。去年底,全國首個醫院預約+共享停車方案“e約停”正式在深圳上線。患者可以在預約掛號的同時預約停車位,預約車輛可以走預約通道優先進場,享受停車費用優惠和專屬導航。預約停車可以實現管理的精細化,引導車輛有序出行,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其次,有關部門要引導周邊停車位共享,引來源頭活水。在醫院車位一位難求的同時,周邊的商場、寫字樓、居民小區停車場相對寬松。尤其對于小區來說,白天業主外出上班,車位可能會有閑置。有關部門不妨引導醫院與周邊單位進行對接,實現停車資源共享。在擴大停車位供給的同時,還要利用智能政務、大數據云服務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上海打造了“市級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已有89萬個車位接入,三甲醫院周邊停車位信息是其中重點。只有數據多跑路,才能讓車主少跑腿,減少找車位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看病時不再為停車發愁。
此外,廣大患者盡量選擇綠色出行。醫院“停車難”,關鍵還是開車看病的人太多了。那么到醫院看病非要開車嗎?除了一些行動不便的重癥患者,多數輕癥患者都可以選擇公交、地鐵、出租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把醫院有限的車位讓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既方便了他人,自己也能更輕松,何樂而不為呢?(張淳藝)
- 標簽:天氣新聞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