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每個區(市)縣將確定1個街道整片區域推進垃圾分類

泰悅灣小區居民拎著垃圾袋來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
早上8點,高新區泰悅灣小區的居民們陸續拎著幾個袋子到達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將手中垃圾分好類,分別扔到餐廚垃圾窗口、可回收窗口和其他垃圾窗口中。8月20日,記者在該小區看到,取代了27個垃圾投放點后,小區新設的4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讓小區的環境變得更好了,示范效應明顯,引來多個單位學習參觀。
距離7月31日的月度點評會已有20天,市城管委的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重要環節推進情況怎么樣了?麻辣點評中指出的垃圾分類、固廢處置等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是否有了新的解決辦法和舉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小區、回訪環保發電廠尋找答案。
“只有把問題找準了,堅持問題導向,才能抓好‘三重’工作。”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牢記城管人讓“城市更美麗、讓生活更舒心”的初心,扎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聚焦市民美好生活向往,對標國內國際先進城市,以提升“四種能力”為著力重點,努力刷新“平安成都·美麗蓉城”城市名片。
麻辣點評
固廢處置能力缺口較大,遠不能滿足當前城市固廢處置的需要。
工作舉措
加快固廢處置設施建設 建成設施盡快投運
距金堂縣城約30公里的淮州新城山西路上,一棟巨大的建筑即將成型,塔吊忙碌不停,這是正在建設中的金堂環保發電廠。記者在現場看到,主體結構已經基本完成,正在做外墻裝修和內部裝修,一樓堆滿了各種建材,而位于主體結構前方的辦公樓已基本修好,工地上仍是一片忙碌。“簡單點說,現在我們是在給建筑‘做造型、穿衣服’,已經接近尾聲了。”項目負責人李豫軍說,一樓的大廳還要做成一個環保科普基地,供市民參觀學習。
記者順著樓梯來到三樓,環保發電的幾臺巨型設備已經安裝到位,“配置了兩臺機械爐排爐和一臺凝汽式汽輪機,主要設備已經到位,在9月中旬會進行單體調試。”李豫軍指著這些設備告訴記者,項目開建已有1年4個月,現在到最后階段了,更是加班加點搶工期。預計10月底,能完成整體聯合調試,投入運營。
據介紹,該環保發電廠建成后,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800噸,發電裝機容量18兆瓦,將采用政府特許經營權出讓BOT方式建設,“我們迫切希望這個環保發電廠盡快投產,金堂現在日產生活垃圾670噸,它能完全處理金堂的生活垃圾。”金堂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將為金堂的垃圾處理工作減輕很大的壓力。
隨后,記者來到彭州市隆豐鎮。目前,隆豐環保發電廠已投入試運營。走進廠區,綠化、流水、池塘、亭子與廠房融為一體,沒有任何異味。難以想象,這個環保發電廠每天都有1500噸來自彭州、都江堰和郫都的垃圾。
記者來到自動化控制室,監控記錄上可以顯示二氧化硫等各種環保數據,此時鍋爐的平均溫度為986℃,而兩個鍋爐的最高溫度分別為1015℃和1052℃,“這些環保數據是實時傳送到生態環保局監控系統的,焚燒設備為3臺機械爐排爐、2臺發電設備,設計年處理生活垃圾約60萬噸。”隆豐環保發電廠負責人介紹,一噸生活垃圾可以產300多度電,該廠年發電量為2.02億度電,工廠內部用電量為17%,剩余的全部送上國家電網,輸送給用戶。在五樓垃圾進料處,一個碩大的“爪子”將存放了5-7天、經過發酵和脫水的垃圾一把抓起,這一抓就是七八噸。從進料口到垃圾進廠,有一個長達1公里多的玻璃棧橋,“只要進入這個棧橋,有味道的氣體就通過廊道排走,這就是廠區沒有異味的原因。”該負責人介紹。
麻辣點評
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發動還不夠廣泛、深入,市民普遍對垃圾分類的重大意義不理解、分類知識不熟悉,認同感不強,參與配合度不高,離全市全域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工作舉措
因地制宜激發分類內生動力 細化制定分類目錄和投放指南
“計(廢溫度計、血壓計)、化(家用化學類物質容器)、電(含重金屬廢電池)、燈(廢熒光燈管),有害垃圾;紙(廢紙)、塑(廢塑料)、玻(廢玻璃)、金(廢金屬)、紡織物,可回收物;餐前餐后,與吃有關,餐廚垃圾……”這句關于垃圾分類的口訣,最近成為高新區泰悅灣小區的兒童們熟記能背的兒歌。
8月20日,記者在小區里看到,小區的電視屏幕、各種宣傳展板,單元門都設置了關于垃圾投放的溫馨提示。“大多數居民都能自覺分類好垃圾后再提下來,暫時分不好的,我們還有引導員進行指導分類。”小區物管經理李金鎖說,垃圾都是分類運輸的,運出去時的視頻和照片都會發到業主微信群和QQ群,讓大家一起監督。“以前,小區日產2噸垃圾;最近,小區垃圾減少一半,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共約1噸。”
“我家里現在只有兩個垃圾桶了,一個放廚房裝餐廚垃圾,一個放客廳裝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另外收集。”63歲的呂阿姨告訴記者,最近1個月以來,她養成了把餐廚垃圾分出來的習慣。然而,1個月前,雖然這個小區每個單元門前有兩個垃圾桶并標注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但大多數時候是混合的。為何1個月里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記者了解到,小區自入住開始就成立了黨支部,1個月前,黨組織牽頭對接分類的宣傳工作,小區的自治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培訓講座,發動小志愿者逐一入戶宣傳,實踐“垃圾分類小手拉大手”。同時,在小區開展義務值守,勸導住戶正確投放,“這樣的嘗試,讓小區住戶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超過了90%,支持率也超過了80%。”
目前,小區原有的27個垃圾投放點改為了4個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按四種分類方式配置投放窗口,并配備腳踏式投放開關和洗手池。小區推行的是定時定點投放,期間由物業和小區志愿者對放錯的居民給予糾正和宣傳,“老年人和孩子比年輕人分得好。看到分得不對的,我們糾正一下,下一次就不會分錯了。”小區保潔員徐姐說。
“宣傳發動一直是垃圾分類的難點。”市城管委固廢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小區1個月以前確定開展試點,物業作為投放管理責任人在組織小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做出了積極示范。
下一步,市城管委還將在沒有物業、居民自主管理的老舊院落開展示范建設,加大宣傳引導,不斷提高居民對定時定點投放的支持、理解和參與,循序漸進,推動定時定點投放出成效。同時,將制定并向社會公布生活垃圾具體分類目錄和分類投放指南、操作規范,進一步明確分類標準、標識、投放規則等內容,指導單位和個人準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記者了解到,今年每個區(市)縣將確定1個街道成建制整片區推進垃圾分類,建立垃圾分類體系。
本報記者 李霞 文/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