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俠義“楊八爺”:30余年捐資近100萬 筑堰修路幫老人
小鎮義人楊進強的俠義人生
行俠之典型場景
急公:村里修堰壩,用泥巴糊“不管事”,他說“拆了重新干,我出錢!”
好義:一高興,就把大家的茶錢都買單了,“就圖個熱鬧”。
同樂:旅行社不接待老人團,“楊八爺”索性帶著一波老友一起到周邊旅游,一次還是得花上四五千元,游了10多次。
報恩:僅有一面之緣的朋友借給他170元救急,他為報恩尋人23年。
行俠之錢從哪里來?
擺過地攤,跑過運輸,多年做生意積累了一筆財富;
曾在成都某建材城擔任管理職務,每月有數千元固定收入;
不抽煙、不喝酒,吃得清淡,穿得簡單。做好事的錢,都是從工資里省出來的。
行俠之到底圖個啥?
不是因為吃不完穿不完用不完,而是基于祖輩、父輩的教育,要兒孫們懂得感恩、學會樂于助人
鄉里有個“楊八爺”,前段時間他病了,大家都急了……
楊進強,現年74歲,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牛尾河社區居民,因長期以來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已成為當地及周邊鄉鎮的名人,在家排行“八”,大家尊稱他“楊八爺”。據不完全估算,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楊八爺”先后捐資近100萬元,用于支持家鄉修筑堰壩、水渠、村組道路以及贍養孤殘老人等,曾獲2011年第二屆自貢市十大道德模范、2013年第三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選人等稱號。
“楊八爺”的病情讓曾受他幫助的老友們著急,七八十人湊了近萬元慰問金,還有7個老友分組輪流到成都去照顧他。8月上旬,“楊八爺”回到自貢靜養,等待下一步治療。
8月22日上午,“楊八爺”到當地醫院做例行檢查,杵著拐杖在好友王婆婆陪同下走出醫院,乘車回家。另一邊,在他暫住的自貢市貢井區建設鎮居所,還有幾位好友在等著他一起喝茶、聊天、敘舊……
1
“八爺”病了
受助人湊份子慰問,組隊上成都照顧
“6月18號那天得的病,我感覺頭昏,站不穩。”當天,楊進強在院壩里和朋友們聊天,計劃著下一次帶大伙去哪里旅游。經醫院確診,他患上多發性骨髓瘤,需住院治療。隨后,楊進強先后在自貢、成都等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在成都看病那段時間,都是這些朋友們照顧我,我很感謝。”攙扶、守夜、喂藥……,楊進強對好朋友們的輪流照顧念念不忘。
他口中的“好朋友們”,都是他多年來在自貢認識的茶友,其中不乏他曾幫助的對象。好友鄧昌榮說,得知“八爺”生病了,大家都很擔心,然后有人組織統一湊份子送給“八爺”。前前后后七八十人,共湊得近1萬元慰問金。錢不多,但都是大家的心意。
為了讓“八爺”專心養病,幾個好友商量一番,主動要求上成都照顧起居。“他兒子上班忙不過來,妻子又在老家照顧老人小孩;請人照顧又太貴。”鄧昌榮說,幾個老人一商量,干脆上成都輪流照顧“八爺”,也借這個機會逛逛成都。于是,由7人組成的看護隊,在六七月份期間,分組赴成都照顧“八爺”。
在老友們的悉心照顧下,治療進行得還算順利,8月上旬,“楊八爺”回到自貢靜養。病情剛有所好轉,“楊八爺”便迫不及待要找大伙敘舊。
2
“八爺”其人
樂善好施,組織老年游、筑壩修路都有他
在第一組上成都照顧“楊八爺”的人中有林世柱和鄧萬華二人,兩人年齡均在80歲以上。提及“楊八爺”為人,林世柱豎起大拇指。他說,平日里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八爺”最大方,經常買單,有時還在菜市場買好幾坨肉分給大家。此前,林世柱家門口的土路年久失修,因缺錢便一直拖著。“八爺”知道了,不但鼓勵他,還主動掏出6000余元“補貼”他修路。“八爺”是個很細心的人,在逛街時,碰見打折的衣服褲子,總是不忘記給老友們買。“都是一人一件,從不偏心。”鄧昌榮指著身上穿的體恤說,這也是“楊八爺”買的。
以前大家經濟條件不好,每到過年過節,“楊八爺”都會看望大家,每人分發一兩百元的慰問金。如今,大部分人的條件好了,“楊八爺”索性帶著大家一起到周邊旅游,宜賓、樂山、瀘州……近兩年,“楊八爺”帶著這一波老友們,游遍了自貢周邊城市。
雖然老年游按人頭算花不了多少錢,但每次都是“八爺”買單,一次還是得花上四五千元。對此,楊進強說,如今的旅行社基本不會承接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年團了,即便接,也要求子女陪同。他想了想,干脆自己來組織,每次最多8個人。一來二去,前前后后已出去旅游10多次。
除了平時照顧老友們,“八爺”對鄉里的事情也很上心。據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村民鐘述高講述,2006年夏天,大龍村修堰壩,人群中有人說“用泥巴糊‘不管事’,水一沖就垮了”,當時大家正干得焦急,就回了一句“用石頭?你出錢啊?”沒想到,那人馬上回答道“拆了重新干,我出。”說話的人正是楊進強。
關于這事,楊進強笑著調侃說“是被套進去了”。剛開始預算,買石頭大概3000元,沒想到還要買水泥、買其他,最后花了將近3萬元才把堰壩修好。修好堰壩之后,他還給參與修堰的二三十名村民每人買了一件衣服,60歲以上的還發了100元補助。
大概就是從筑堰修路時開始,“八爺”的名聲越傳越遠。據各方(楊進強本人、受益鄉鎮村組及村民)不完全估算,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楊進強先后捐資近100萬元,用于支持家鄉修筑堰壩、水渠、村組道路以及贍養孤殘老人。
3
“八爺”的報恩:
危難中獲170元資助,23年尋恩人
樂善好施只是“楊八爺”性情中的一面,他還是一個記恩的人——他曾耗時23年四處打聽,只為找到一個因一件小事幫過他的人。
1984年,當時在跑運輸的楊進強和朋友運送一車茶葉從自貢前往成都,行至自貢火車站附近時,汽車拋錨急需維修,但二人身上只剩下20多元錢,遠遠不夠修車的錢。
無奈之下,楊進強找到附近的朋友張欽禮幫忙。楊進強和張欽禮只有一面之緣,對于能否得到對方的幫助,自己當時心里也沒底。
沒想到,在他說明情況后,張欽禮毫不猶豫地為他墊付了170元修理費。
一年后,楊進強去還錢,卻發現張欽禮已經搬家。雖經多方打聽,仍不知張欽禮去向。此后,為了尋找這位恩人,楊進強堅持了23年,每逢遇到熟人,他都會問問是否知道張欽禮的去向,并囑咐大家幫忙留意。
直到2007年,時間過去23年,楊進強終于找到了張欽禮。此時的張欽禮已年屆85歲高齡,身患疾病。楊進強不僅償還了昔日的170元修車費,還多次送去現金、看望慰問張欽禮,直至張欽禮去世。
“小恩”不言忘,記懷二十載。“滴水之恩肯定應當涌泉相報,父親那一輩對我們的要求就是這樣。”楊進強說。
4
“八爺”的生活:
對自己很“摳” 對別人很“豪氣”
平日里,楊進強總是一身簡裝、手上再挽著一個超市免費發放的購物袋,走在龍潭街上,和其他趕場老人沒有任何區別。也因此,不少人都犯嘀咕:這個“楊八爺”看起來也不像有錢人,怎么有錢樂善好施呢?
其實,楊進強曾擺過地攤、跑過運輸,還創業做過生意,所以數年下來也積累了一筆財富。后來,他在成都某建材城擔任管理職務,每月有數千元固定收入。
楊進強的老宅位于貢井區牛尾鄉街道上,那是一棟八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底樓還有幾間門面。日常,妻子肖澤華在老家照顧老人和孫輩,同時順帶銷售陶瓷罐。家人對楊進強樂善好施的行為表示支持,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我花我自己的錢,他(兒子)花他自己的錢,各自高興”。
楊進強說,他的樂善好施也不是因為吃不完穿不完用不完,而是基于祖輩、父輩的教育,要兒孫們懂得感恩、學會樂于助人。他所做的也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他坦言,如今生活好了,家里沒有經濟壓力,他不抽煙、不喝酒,吃得也清淡,所以能省下不少錢。而他做好事的錢,都是這幾千元工資里省出來的。
很多時候,“楊八爺”都喜歡到鄉鎮菜市場的一間茶館喝茶,和大家閑聊。一來二去,朋友介紹朋友,他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很多時候,“八爺”一高興,就把大家的茶錢都買單了。“一碗茶一兩塊錢,也不多,就圖個熱鬧。”他笑著說道。
多年來,楊進強大多數時間輾轉自貢、成都等地,妻子肖澤華則在家里操持,二人分居時日多,感情卻不減。對于丈夫的樂善好施,肖澤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就是那種見不得別人困難的人,一見到別人困難,他就要去幫助。”肖澤華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