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首頁  性愛保健  中醫保健

中外詩人“組團”深入成都采風:看熊貓被萌到 在金沙受震撼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9-07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外詩人在金沙遺址合影。

詩人們走進寬窄巷子。

  作為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5日,中外詩人們集體組團,深入成都采風。9月5日一大早,雖然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絲毫沒有降低詩人們的興致。采風第一站: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憨態可掬,悠然自得的狀態,帶給詩人啟發。成都大熊貓基地樹木蒼翠,早秋舒適的天氣,則讓詩人們更深刻體會到成都的詩意。

  大熊貓聞名于世,但很多外國詩人只在熒幕上見到過。比利時詩人杰曼·卓根布魯特,一次性見到這么多“萌萌噠”的大熊貓,覺得很驚喜。俄羅斯詩人瓦季姆·捷廖欣說,自己在莫斯科的家里有兩個大熊貓玩具,特別呆萌可愛。這次看到真的大熊貓,大飽眼福,“半天的時間太匆忙還沒有看夠,有機會我自己會再去看一次。”日本詩人夜村喜和夫則分享他看到樹上有大熊貓的心情說,“在樹上看到猴子啊等動物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忽然在一棵樹上枝葉的背后看到一只圓滾滾的大熊貓,還是一種奇妙的經驗。”

  如果說大熊貓是萌萌噠的存在,讓人感受到四川成都的自然之美,那么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就讓詩人們感受到古蜀王國穿越時間的歷史魅力。亞歷克斯·保思德來自遙遠的古巴,第一次到成都的他,來到金沙遺址,耐心聽講解,在一些重要的發掘遺址點前,還請志愿者為自己與之合影留念。韓國詩人都鐘煥和郭孝桓,看著挖掘遺址現場,不時陷入深思。他們不光聆聽耳機里導游講解的聲音,還與自己身邊的志愿者翻譯,進行更深入更細微的交流。在參觀完金沙遺址之后,日本詩人夜村喜和夫,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感慨:“我覺得自己被深深震撼了。幾千年前,這里已經有這樣的文明程度。看到遠古場景的一些生動還原,我不禁想起這里曾經生活著遠古的人們。雖然此前我也參觀過不少文化遺址,但這次依然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并覺得收獲很大。我想,今后我也會通過我的文學作品,將我所感受到的遠古氣息,傳達給更多的人。”

  專訪魯獎詩人陳先發:

  日常的焦慮、矛盾、困境 恰恰是詩歌的最重要來源

  參加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中外詩人陣容,不光外國詩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陣容強大,參會的國內詩人群也都是實力派。比如安徽桐城籍詩人陳先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熟悉文學史的讀者都知道,桐城誕生過文學史上著名的“桐城派”,文脈深長,滋養出眾多優秀文人墨客。陳先發畢業于復旦大學,現任新華社安徽分社總編輯。作為詩人的他,作品風格雅正古著,在現代感性中融和進格物致知的古典眼光,詩性光芒之下,沉淀著深厚的思辨之力。2018年,陳先發因作品《九章》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9月4日,前來成都參加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陳先發,趕到組委會報到后就去逛了送仙橋古玩市場。作為一名深具學者氣質的詩人,陳先發不光是一位詩歌高手,還對器物美學欣賞很在行,尤其對宋元時期的瓷器感興趣。每到一座城市,他的習慣是先去逛當地的舊書或古玩市場、博物館等。按照此前約定,封面新聞記者與陳先發先生,進行了一番深度的交流采訪。

  喜歡成都的微妙氣質

  適合藝術家和寫作者

  封面新聞:詩的萌發,往往與旅行到的環境地理有關。這次到成都,您重點對哪些風物感興趣,并大概預計可能會寫詩?

  陳先發:外界的景象、風物、人情都是詩的靈感來源。這些靈感來源有時候可能很細微,不一定都是人人皆知的名勝古跡。有時候哪怕在外面看到一棵樹,也可能會被打動,而寫一首詩。我特別喜歡成都。成都這座城市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只要身臨其境,就會感到很舒適,身心很放松。這是一種很適合藝術家和寫作者的狀態,是能夠催生靈感迸發的狀態。

  封面新聞:古往今來,詩歌一直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您對成都的詩歌氣質,有怎樣的認知或感受?

  陳先發: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生命力最活躍的元素,對語言的演變和生活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的影響也最為深刻。在中國大地上無處沒有詩歌留存的烙印,但我仍覺得,很少有哪一座城市像成都這樣,與詩歌在城市氣質上、在文化上契合如此之深。成都是一座與詩歌結緣最多也最深的城市。

  封面新聞:在您看來,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有哪些?

  陳先發:第一,在文學史乃至文明史有標志性的大詩人,譬如李白、杜甫等人,在大量傳世名作中都有令人難忘的成都印記,許多詩人跌宕起伏的命運也與這塊地域捆在一起,有太多詩的蹤跡可尋。第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詩歌創作實踐中,四川的、成都的詩人群體,是探索和創造精神最強、最具先鋒意識的力量之一,是中國新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群。中國當代詩歌有現在這樣審美多元化的格局,與成都詩人群體的智慧和作為是分不開的。第三,成都有優勢的詩歌傳播平臺,比如《星星》詩刊,還有這幾年異軍突起的《草堂》詩刊。《草堂》的審美品位很高,團結了一大批有個性、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詩人。這些平臺有益于把各地詩人的探索交流活動吸引到成都來。

  封面新聞:對于成都國際詩歌周,您有怎樣的評價?

  陳先發:今年成都國際詩歌周就是第三屆了,它的能量與號召力正在釋放,正在形成自身的文化特性,相信它也會越做越好。從現象上觀察,許多國家和地區、許多語種有代表性的詩人,正在越來越集中地向成都匯聚,一方面也是說明成都的文化吸引力越來越強,另外一方面,當代中國詩人的詩歌力作以及他們的觀點,也可以通過成都國際詩歌周這個平臺向外輻射,達到一種跨語言、跨文化和跨地域的全方位、多維度的溝通,是非常有意義的。

  詩歌不僅跟風花雪月有關

  更來源于人的復雜心理環境

  封面新聞:您當下的詩歌寫作是怎樣的狀態?

  陳先發:《九章》是我個人寫作實踐的一個體例。每九首詩為一個整體。我把它形容為一棵大樹上的九個枝丫,同根而活,但各自搖曳,指向不同的方向,體現出不同的審美姿態,又有著共性的東西。另外,我有一個多年養成的習慣。我每天晚上散步,把當天內心的一些“游思”碎片式的記憶,隨手記下。涉及到語言學的、社會的、藝術的、人生的等各種各樣碎片式的感悟和品味。這么多年積累的文字體量,已經有幾百萬字,2014年匯集成冊《黑池壩筆記》,今年要出版《黑池壩筆記》第二卷。我很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人散步的時候會比較放松,思維的觸覺非常廣泛。

  封面新聞:這些“游思”碎片手記,往往是您寫一首詩的靈感開端吧?

  陳先發:是的。一首詩的生成和生長方式和別的文體不一樣,小說可能有某種延續性。而詩歌的爆發點往往是一些很小的東西,可能是一剎那的認知、感受。所以我覺得,人應該時刻處在一種保持敏銳感受力的狀態,時刻處在一種思考的狀態。這種東西是不可控的,但又是詩歌重要的來源。

  封面新聞:作為一位資深媒體人,日常工作一定是非常繁忙的。如何才能在詩意和繁忙的工作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呢?

  陳先發:一般讀者可能有一個誤會,覺得詩一定產生于風花雪月、浪漫之中。其實不是的。萬物皆有詩性。平常事物中的詩性恰恰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焦慮、各種矛盾、各種心理上的困境,恰恰是詩最重要的來源。我以前做過調查記者,做過很多深度選題,對比如糧食問題、淮河治理問題、鄉村建設問題,都有比較深的了解,我在研究這些問題時可能有時會有焦灼、喜悅和失落,這些情緒和心理環境都是詩歌的來源。詩歌不僅僅跟風花雪月和情感抒發有關系,它更深的來源是我們面臨的更復雜的心理環境。詩歌與所有的生命活動相關。

  淺閱讀盛行的時代

  要養成精讀細讀、讀思并進的習慣

  封面新聞:作為詩人,您喜歡讀哪些詩人的作品?

  陳先發:我喜歡的詩人非常多。被我喜歡的詩人,一方面,他要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在藝術個性上有自己獨到貢獻,能夠與我進行深層次對話。這其中既包括古代的詩人,像杜甫、李商隱等。當代的詩人中,則有很多是我的朋友,包括很多四川詩人。

  封面新聞:您一般最能被什么樣的詩所吸引?

  陳先發:我喜歡在審美上有獨到發現力和建設能力的詩人。我曾經給“寫作”下過一個定義:寫作就是區分。就是說,寫作就是一種,把你和無限的他人區分開來的一種方式、思想和形式。強大的詩人有著強大的區分能力,他在人群當中能夠一眼被發現。而不在于他寫的是口語體或者是學院體。所謂的口語體和學院體的劃分,本身其實并不嚴謹。

  封面新聞:作為資深媒體人和詩人,您的閱讀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平常會更喜歡閱讀什么樣的書籍呢?

  陳先發:我覺得閱讀的關鍵是,能夠在一些維度上進行深度閱讀。當下的時代,淺閱讀過于盛行,人們容易不專注。事實上,深閱讀對一個人的思考和寫作是很重要的。要養成精讀和細讀,讀思并進的習慣,同時要有批判性的閱讀眼光。我的閱讀是有選擇,有方向的。首先,我偏愛讀哲學方面和西方語言學領域的著作。另外一個閱讀的方向是,世界范圍內的經典作家。在這當中,有一些是我特別偏愛的,比如說卡爾維諾和博爾赫斯。我會精讀,就是一遍一遍地去讀。這些作家往往是一個多面體。每一次閱讀可能就是找到他的一個面,都會有新的感受。第三個方面,跟我的個人愛好有關,我喜歡讀一些專業強的書籍,比如有關宋代和元代陶瓷類典籍。

  安徽詩人吳少東:

  被詩意之城打動一定會為成都寫詩

  詩人小檔案

  吳少東,安徽合肥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2015年“中國實 力 詩 人獎”、中國2018年度十佳詩人獎、《現代青年》雜志社“2018年度最佳詩人”、新世紀中國十大先鋒詩人獎等多項詩歌獎,有多首詩譯成英、法、韓等國文字交流或譜曲傳唱。早期詩歌結集于《燦爛的孤獨》,出版有地理隨筆《最美的江湖》、詩集《立夏書》《萬物的動靜》等。

  左思在《三都賦》里面說:“既麗且崇,實號成都。”這句詩詞讓安徽詩人吳少東印象深刻。雖然此前他來成都已經有五六次了,但這次作為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參會詩人來到成都,依然有嶄新的感覺。“每次都能給我新的靈感和沖動。一到成都我會想起很多歷史名人,比如諸葛亮、李白、杜甫、李商隱、蘇東坡等。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給成都埋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9月5日上午,參加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中外詩人們前往成都熊貓基地參觀采風。中午,封面新聞記者與采風歸來的吳少東進行了交流采訪。

  成都,幾乎每個拐角都能發現詩意

  封面新聞:初秋之際,來成都參加國際詩歌周,感受如何?

  吳少東:今天早上我推開窗一看,秋雨已經停了。眼前綠色濃郁、繁花點點。我自然而然就想到杜甫的一首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是杜甫為成都寫的詩,而成都的現實也正是杜甫詩中的描述。詩意和現實是非常貼合的。走在成都的街頭,幾乎每一個拐角你都能發現詩意。成都有杜甫草堂、《星星》詩刊、《草堂》詩刊,還有一大批在全國非常著名的詩人,與成都這個詩意之城是非常相稱的。成都的杜甫草堂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意象和獨特的符號。

  封面新聞:本屆詩歌周邀請了很多中外著名詩人前來參與,是一個中外詩人進行面對面交流的良好平臺。您如何看待這種交流互動的良性意義?

  吳少東: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非常注重與詩人的當面交流。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渴望與作者當面的交流對話,這樣的交流是在紙上無法比擬的。

  封面新聞:今天上午你們去了熊貓基地參觀熊貓,您有哪些感受?

  吳少東:深有感觸,熊貓出現在四川不是偶然的。我今天是第一次看到熊貓,看到它們非常安逸地在樹上睡覺,旁若無人地吃竹筍,感到非常可愛、憨態可掬。在當下緊張的生活當中,我可以負責任地向讀者推薦,看一下熊貓,我們的心就會靜下來,我們的腳步也能慢下來,我們的創作思緒會慢慢地飛揚。

  李白,把四川和安徽聯系在一起

  封面新聞:作為一名安徽詩人,你認為在詩歌上安徽與成都是否存在某種聯系?

  吳少東:李白曾經在四川成都寫下了非常美麗的詩篇,他出川以后進入了安徽,并且在安徽寫下了兩百多首詩。我們通觀中國的文學史和李白的創作史,他在四川、安徽寫下的詩都是他個人的重要詩篇,也是中國文學史的名篇。李白和他的詩歌,就像長江一樣,把四川和安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封面新聞:除了古代詩歌外,在當代詩歌領域內的聯系是怎樣的?

  吳少東:在當代詩壇,安徽和四川都是中國的詩歌大省和強省。近幾年,兩個省的詩歌交往也非常密切,今后我也希望成都合肥能夠來個“雙城記”,促使四川安徽兩省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入,為中國的詩歌發展提供平臺和推力。

  封面新聞:這次來到成都,您預感自己會寫關于成都的詩嗎?

  吳少東:我想到李商隱的一句詩: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這句詩寫出了我的感受。我一定會為成都寫詩的,盡管無法預測靈感會具體在哪一個時刻降臨。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張諶 攝影報道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