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的秋季,也是滅蚊最好的季節
□通訊員 劉晨曦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
最近是南京一年中比較舒適的時節,天氣晴朗,秋高氣爽。不過,在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衛生與消媒控制科科員陸墨原看來,這也是蚊子最愛的季節。氣溫降低,更加適宜蚊蟲繁殖,而且即將越冬,蚊子要抓住最后的機會,因此更加兇猛。這不,前幾天,陸墨原為了監測南京蚊媒密度,“獻身”喂蚊,結果一天三次監測下來,她的小腿足足被叮了上百個包。
人肉誘蚊!小腿暴露半小時被叮40多個包
陸墨原這種“喂蚊”監測蚊媒密度的方法其實叫“人誘停落法”,就是用人為“誘餌”,吸引蚊子過來。監測點在小桃園,那里有水有綠植,可謂是蚊子最愛的地點。當天最高氣溫30攝氏度左右,但是下午還是挺熱的,陸墨原穿著長衣長褲,監測開始后暴露出左側小腿,保持靜止,記錄30分鐘停落在小腿上被拍死或用電動吸蚊器捕獲的蚊子種類和數量。
“這個季節的蚊子真是兇猛,別說裸露的小腿、手、脖子和臉,我身上隔著衣服都被叮了幾個包。”陸墨原說,人誘停落法是一種非常“獻身”的方法,但是相比其他監測效果,這種方法目前是最客觀最直接的。這次監測下來,陸墨原渾身被叮了40多個包。但這還不是最慘的,因為要獲得比較全面科學的數據,每次監測都由一個人分三個時段進行“誘蚊”,每個時段都是半小時。三次下來,陸墨原身上的包超過了一百個,小腿最多,記者采訪她時距離監測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她腿上還有五六個疤痕沒有消去。
據了解,每年疾控都要進行十多次蚊媒密度監測。“我打小就招蚊子,第一次做的時候,實在是吃不消,做完監測,隔天上班大家都在抓癢,渾身抓得傷痕累累,實在太癢了。”陸墨原說,她大學學的是預防醫學,2015年她進入疾控,如今幾年下來“喂蚊子”已有豐富的經驗,而且被叮得多了,現在都有點麻木了,“別人一看我被叮的腿,都要倒吸一口氣,我自己卻沒什么感覺了。”
最忙的秋季,也是滅蚊最好的季節
市疾控環境衛生與消媒控制科科長張守剛表示,每年6-7月份、9-10月份是蚊蟲高峰,而伊蚊有“秋老虎”之稱,因此在9、10月份會對伊蚊加強監測,“馬上要到國慶,又是開學季,加強這方面監測很有必要。”
此外,每年9、10月份是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發病高峰期,有疫情時,抓伊蚊主要看它們帶不帶病毒,掌握伊蚊的活動規律,通過數據判斷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做好防范。沒有疫情的時候,定期監測主要是了解伊蚊的季節消長,如果數據較高,他們就會通報相關部門,及時進行處置,將蚊媒密度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最近蚊蟲比較活躍,陸墨原他們也處于一年中比較忙的時節,但是這也是滅蚊最好的時間。陸墨原說,蚊子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蚊。除了成蚊,其余三個階段,蚊蟲都會在水中度過。天氣變冷后,蚊子及其幼蟲就會躲到地下防空洞、垃圾管道等比較溫暖的地方等待越冬,這個時候最有利于對其進行徹底撲殺。“就拿此次監測的小桃園來說,把水源附近清理干凈,將倒置的花盆等容器正著擺放好,就斷絕了蚊子的繁殖地。”
■專家提醒
張守剛提醒市民,防御秋蚊子,滅蚊、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預防蚊媒疾病傳播的關鍵。他建議市民們,將家中盆盆罐罐里的積水及時清理掉,如放在戶外、陽臺、天臺閑置廢棄的花盆、缸罐、輪胎、可積水容器等。室內種養的水生植物應每隔5至7天洗瓶換水、清洗根須,保持室內外花盆托盤無積水。同時,還要注意室外環境衛生,清除各種無用積水如溝渠、天臺等地面積水并鏟除雜草。蚊子多喜躲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可針對屋內墻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后、桌腳下、樓梯間、水槽下、陰溝等處噴灑殺蟲劑。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