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個人隱私方式日益隱蔽 留心躲避手機App隱私陷阱
留心躲避手機App隱私陷阱
□ 本報記者 周宵鵬
今年8月的最后一天,一款名叫ZAO的AI換臉手機App火了,用戶只要把照片上傳到這款App上,就可以和一眾明星換臉。“逆天”的功能并非ZAO火的全部理由,涉嫌違法的指責讓這款App開始刷屏。
使用ZAO的用戶協議上提出“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以及ZAO用戶全球范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這意味著包括肖像在內的個人信息被霸道地收集,并且可能被其他企業使用。
9月3日,針對曝光的“ZAO”App用戶隱私協議不規范,存在數據泄露風險等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詢約談。
聽來雖然令人震驚,但ZAO絕非首個收集個人信息的App。《法制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手機App對個人隱私的搜集日益嚴重,雖然幾經曝光,但相關企業的態度卻曖昧不清。ZAO的意外走紅,從一個側面再次暴露出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短板和難題,在相關立法出臺之前,公眾使用手機App前一定要留心躲避其中的個人隱私陷阱。
過度采集個人信息趨勢普遍
消費記錄被購物App分析,出行住宿被旅行App掌握,行車線路也被導航App知道得一清二楚……在互聯網大數據面前,普通用戶幾乎是“裸體”的,而一旦這些數據被泄露,后果不堪設想。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手機App從一開始的信息采集就是過度的。
2018年8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稱,手機App需要獲取的權限種類繁多,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
2018年11月28日,《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由中消協對10類共100款App進行綜合評測后發布。報告顯示,100款App中,超過九成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越界,即存在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被測評的10類App為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網上購物、交易支付、出行導航、金融理財、旅游住宿、新聞閱讀、郵箱云盤和拍攝美化,基本囊括了公眾日常使用App的全部類型。“位置信息”“通訊錄信息”“手機號碼”是過度收集或使用個人信息最常見的內容,除此之外,用戶的個人照片、個人財產信息、生物識別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賬號信息、交易記錄、上網瀏覽記錄等,均存在被過度使用或收集的現象。
今年初,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對外發布《關于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中消協、中國互聯網協會等部門聯合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的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評估。
然而,在專項治理的凌厲攻勢下,App過度采集個人信息的問題并未得到遏制。
今年央視3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