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店經濟遇上公園城市 煥發金色“蓉”顏
“錦”色名片
十月成都,金鐘獎在蓉開幕,帶來滿城金黃。一如這些天的午后,從遙遠的南半球斜射而來的陽光,讓這座城市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株高樹都染上金色……金色是收獲的顏色,是城郊剛剛歸倉的稻谷,更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金色是時代的脈動,是列備五都、揚一益二的鼎盛繁華,更是煙火人間千年不改的蓬勃姿態;金色是轉化的力量,是葉落歸根、再獲新生的樸素哲理,更是城市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真實寫照;金色是思想的光環,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創新光芒,更是其拔節生長、昂揚向上的不竭動能。
中國特色的消費型城市,正在呈現不一樣的金色“蓉”顏。
“錦”彩時刻
(1)今年4月,成都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鼓勵國內外零售企業在成都開設全球、亞洲、中國、西南等各類首店;
(2)4月29日,成都首店經濟發展交流大會成功舉行,200余主流品牌與成都展開對話,20個品牌完成現場簽約;
(3)本周四,推進城市動能和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的“成都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將在成都召開,第一份城市公園商業項目機會清單屆時將面向全球發布。
(4)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儲殷:首店讓成都突破了地理局限,從西部內陸走向國際消費“陣營”。
(5)全球著名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中國研究總監趙亭:成都厚積薄發,當之無愧成為中西部首店第一城。
在羅馬尼亞詩人安德里婭·海德斯的《成都記憶》里,這座城市,有一個“從未開始也不曾結束的秋天”。在這個收獲的金秋時節,公園城市與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再次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結出金黃的累累碩果——
以天府綠道為代表的全球最長的城市綠道慢行系統正加速編織成網,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正深入推進;有“千年商都”美譽、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成都,正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以首店經濟破題,從西部消費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到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迎來一次新的金色飛躍。
當城市中最具生態價值的公園綠地與最多姿多彩的首店經濟相遇,將激發出怎樣的潛力及想象空間?在全國率先探索公園城市建設路徑、率先起勢首店經濟的成都,如果將二者結合,又將為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怎樣的全新思路?“錦”色·“錦”彩——《成都經濟觀察》聚焦“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特別報道,首期就以此為題,探尋當首店經濟遇上公園城市,“藏”在綠道里的商業,就如當下綠色的銀杏,正在醞釀蓬勃靚麗的金色“蓉”顏。
A
拉咖雷森將以成都為“大本營”
把中國內地首店開在錦江綠道
秋日暖陽,微風習習,漫步在樹葉已經開始泛黃的錦江綠道,迎面而來的“錦”色令人心生陶醉。在錦江綠道,有一家來自韓國的咖啡品牌——LA CRESCENTA COFFEE(以下簡稱“拉咖雷森咖啡”),選擇將其中國內地首店開在這里。
上周,在接受采訪時,拉咖雷森咖啡運營總監袁慕蓉向記者“揭秘”了他們的選址考量。“為了更高品質的咖啡飲品、更完美的餐品甜品與更極致的咖啡文化,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這與錦江綠道中的江灘公園運動休閑、健康環保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經過前期的充分考察,我們最終決定將1號店,也就是拉咖雷森咖啡的中國內地首店開在這里。”
今年7月23日,與錦江綠道合作打造的“咖啡工廠店”正式營業。以工業風為主的整體環境,從健康環保的角度出發,并未進行過度裝修,結合了咖啡館、甜品店、清吧、藝術空間等多種時尚屬性,超大的落地窗讓店內設計一覽無遺。用袁慕蓉的話說,“綠道是拉咖雷森咖啡的外景,拉咖雷森咖啡亦是綠道一景,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同時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互相襯托。”
渾然一體的錦江綠道與拉咖雷森咖啡,顯然都替自己、亦為彼此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整體面積逾3000平方米、600多個座位,除了室內還有超大的室外花園,沿河敞開式座椅,涼爽的微風輕拂而過,在綠道花園式的景觀中,左手邊是繁華的世紀城,右手邊是綠道和拉咖雷森辟出的一方自然天地。“如此優美的環境,成為周邊居民與好友、家人在此一同享受喚醒味蕾的早午餐美味,或者度過一個愉快而又極具生活儀式感的周末小假期的絕佳選擇。”他告訴記者。
1號店開業以后,市場的良好反響讓袁慕蓉堅定了將成都作為“大本營”的決心。實際上,位于東安北路的拉咖雷森咖啡2號店在不久后也已經開業。
“綠道給成都市民增加了幸福感,提升了生活品質,我們要將成都作為‘大本營’,也必須注重健康與幸福感的打造。實際上,這也是拉咖雷森咖啡一直以來踐行的理念。”袁慕蓉介紹說,店內提供的咖啡與西式簡餐,均采用天然高品質環保零污染的咖啡豆與食材。為了充分保持食材本身的風味,未進行過度烹飪,通過科學配比,以少量多種類符合人體營養需求為導向,保證餐品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同時不造成過度浪費。咖啡可根據客戶需求選擇偏苦或偏酸的咖啡豆,個性化選擇考慮了每位顧客的舒適消費體驗。“我們盡可能提供舒適的氛圍環境、極致細膩的產品和細致貼心的服務。”
談及未來的打算,他透露說,拉咖雷森咖啡想要在成都站穩腳跟,還將繼續沿著錦江綠道進行布局。未來,拉咖雷森咖啡致力于在大成都范圍內開出20家分店。在1、2號店成功開業后,3號店將會在明年春節前開業。
B
實現城市生態資產的“保值增值”
探索“公園+”新經濟模式
當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成都悄然興起:年輕人在錦江公園的綠道上輕快慢跑,攝影愛好者在錦江公園內用鏡頭追尋白鷺,孩子們在錦江公園的智能足球場盡情嬉戲……休閑放松之際,視野中不時閃過國際大牌、城市首店的“身影”,或許偶遇頂級賽事場館、以及高端商業區才有的餐飲服務……這是成都市民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
在公園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還有哪些發展機會值得關注?首店經濟可以怎樣與公園城市建設相融合?錦江綠道公司負責人表示,錦江公園作為公園城市的重要載體,總體結構為“一帶、一核、十二景區、二十三公園”。錦江公園的宏偉藍圖不僅是詩歌與現實的完美結合,更通過打造高品質生活場景、植入新經濟消費場景,將公園城市的生態價值向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等多元價值轉化,實現融合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綠水青山形成規模,就會孕育出源源不斷的生態經濟效益,作為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城市公園,如何實現自我的“造血”功能,這是綠道建設之初就在考慮的問題。錦江公園的范圍為北繞城南側500米到江灘公園的錦江段,河道總長48公里,包括錦江河道、濱江兩側的開敞空間。“高新區的江灘公園作為錦江公園規劃中的重要節點,成為公園城市建設中的示范性項目,我們創造性植入文旅體商項目,通過生活場景的構造促進消費,進一步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錦江綠道公司負責人表示,傳統模式與創新模式相結合,吸納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錦江公園建設,兼顧公共性和經營性的市場化運營,做到文化、商業、旅游、體育的結合,使項目擁有可持續性的生命力,他們一直在不斷探索。
正因為如此,位于錦江公園中的九里堤景區的上新橋公園和親水園也正在積極推進改造設計工作,上新橋公園未來力求打造成為錦江公園國際運動文化交流示范區、青少年運動網紅打卡目的地、新興體育娛樂的聚集地、戶外拓展網紅打卡的目的地、潮流體育賽事的承辦地;緊鄰的親水園則結合布置矩陣運動,親子親水等來打造成都首個國際文化主題時尚潮流公園,為市民優雅時尚生活提供新的城市目的地。與此同時,猛追灣游泳場片區的改造方案初稿也初現雛形,擬結合猛追灣游泳場的運動時尚與場景,繼承錦江活水、運動活力、面向未來、猛追不舍的氣質,以成都獨樹一幟的網紅潮流文化為核心,打造城市核心的網紅潮玩區,未來,這里將布置文體市集、賞味市集、潮玩市集、文玩市集四大市集,將片區打造為成都的網紅大本營、城市的潮玩新據點、有格調的錦江左岸和成都潮文化的新地標,聚集潮人,迸發創意。
生態建設僅是第一步,錦江綠道公司通過將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融合的模式,不僅賦予了錦江公園更多的功能,也實現了城市生態資產的“保值增值”。未來又該如何加強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密切轉化?錦江綠道公司負責人表示,錦江綠道公司將充分結合錦江公園豐富的在地資源,按照多功能復合、場景營造、產業融合的“公園+”模式,進一步為市民和游客營造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空間,繪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生活美學地圖。“我們將聚焦在公園商業中植入首店經濟,塑造消費新場景、提升消費新供給、培育消費新熱點、引領消費新升級,探索‘公園+首店’新經濟模式。”
“作為成都公園商業的重要載體,錦江綠道的各招商項目將基于產業定位策劃精準招商或依據深度合作模式的需求招商。但整體來說,錦江綠道及錦江公園的主力經濟將側重于時尚美學、潮流科技、文化創意等方面,首店經濟,夜消費經濟以及文旅體商復合業態的招引,推動公園商業、‘公園+’城市商業綜合體首店經濟的發展。”錦江綠道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時,我們為新興文創類品牌、在地文化及傳統文化創新者、生態新消費場景打造的商家提供優惠和支持,鼓勵青年創業,為生態價值向人文價值的轉化賦能,為天府文化、在地文化的充分挖掘及煥活創造良好的孵化土壤及環境。
本報記者
李艷玲 劉金陳 孟浩
攝影 張青青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 成都大有可為
□李霞 楊婷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升,同時映射出我國消費發生了三大轉變:消費傾向從生活型向發展型轉變,消費重心從實物向服務轉變,消費需求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
另一方面,對于城市而言,消費的角色正在從配套服務向城市功能轉變。消費經濟正在成為城市經濟的主體,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客戶體驗為中心,以服務消費為重點,以功能建強為目標,彰顯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提升成都對國內外消費的集聚、引領和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立足現實,成都有堅實的消費基礎、難得的創新基因以及多元的應用場景,是名副其實的西部消費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立足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大有可為。
2018年,成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142元,同比增長8.8%,連續3年跑贏GDP。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為擴大消費奠定了基礎。2018年,成都市城鄉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3.0%和36.6%,較上年均降低0.7個百分點。消費傾向和消費重心逐漸向發展型和服務轉移,表明成都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逐步邁向更高層次,為擴大消費提供了動力支撐。同時,首店經濟、夜間經濟、體驗式消費等漸趨成熟的新興消費業態激發了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則為擴大消費提供了保障。
不同于倫敦、上海等先發國際性消費中心城市,成都正處于加快建設期,面臨城市、人口、產業的一系列結構調整,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的首要任務是找到突破點、以點帶面,處理好消費結構與城市功能、人口結構變化的關系,做好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具體而言,成都要把握消費升級趨勢,緊抓國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契機,依托自身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建議以平臺經濟聚規模、以優勢服務鑄品牌、以時尚潮流引流量、以特色產品穩根基,加快建成有能級、有品質、有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作者分別為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成都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本報特約觀察員歐建瓴:
全國首提公園商業新模式 有望改寫成都城市商脈
上周五晚,成都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歐建瓴受邀去參觀了位于春熙路的德國呼吸屋,50平方米的木屋處處展示著德國品牌的高質量與綠色理念。這個可移動的呼吸屋正在考慮“搬”到綠道上去。“在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公園與商業將產生更多契合點,呼吸屋就是其中一例。”歐建瓴這樣表示。
3天后,一場將公園商業與首店經濟融合發展的成都探索——成都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即將迎來丹麥、法國、德國的專家,以及11類精準業態100余品牌。這場大會,是繼今年4月成功召開成都首店經濟發展交流大會后,對成都城市與商業發展的又一次思考。
在歐建瓴看來,在全國率先探索公園城市建設路徑、率先起勢首店經濟的成都,將二者結合,勢必為城市生態、商業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把商業放在公園里,打造更加豐富的購物場景,可以更好地實現人們親近大自然的愿景。這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模式。”
她告訴記者,“首店經濟是一種商業創新。成都在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進程中,也提出要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如何走出符合成都特色的首店經濟發展道路?公園商業這種創新模式就符合成都城市特質。因為成都是公園城市概念的首提之地,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長的綠道體系為商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載體。坐落在公園里的大眾化、便利化的商業空間,可以讓城市公園充滿動感、美感,是消費新場景的極佳載體,從而也有望成為拉動體驗式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原標題:首店經濟遇上公園城市 煥發金色“蓉”顏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