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將分三類社區 打造七種場景
全民友好、舒暢宜居的城鎮社區;集約高效、活力共享的產業社區;或是青山綠水、美田彌望的農村社區,這三類社區,將成為成都市民未來的家園。
社區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品質生活的基本生活單元;是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發展單元;也是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基本治理單元。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的總體目標、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戰略定位,都需要在社區層面深化落實。
昨日,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全國首個市級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作為我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總體綱領,《規劃》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
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記者了解到,《規劃》由市委社治委牽頭編制,以“1173”為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社區內涵及發展目標、發展治理總體模式、社區分類及規模、社區發展治理場景、指標體系與評估機制、附則7個部分。本次規劃范圍為成都市全域,包括20個區(市)縣和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375個街道(鄉鎮),4357個城鄉社區(村),總面積約14335平方公里。
“具體來講,就是制定‘1’個三步走的規劃目標;構建‘1’套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模式;打造社區發展治理服務、文化、生態、空間、產業、共治、智慧‘7’大場景;實施定指標、定類別、優區劃‘3’項基礎工程。”市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在先后實地走訪了126個街道(鄉鎮)、380個社區(村),調研學習上海、北京、杭州等先進城市做法,研究借鑒倫敦、東京等城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最終構建形成了“1173”總體架構。
“《規劃》的出臺是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鄭志表示,編制《規劃》,就是把社區發展治理作為城市轉型發展躍升的著力點,主動適應城市化進程和市民需求變化,通過社區規劃來落實落細城市宏觀發展戰略,從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我們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與成都城市新一輪總規和公園城市規劃進行了充分銜接,在戰略目標、規劃理念和標準要求上都將新發展理念和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的要求進行了深入落實。”
“同時,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積極探索。編制《規劃》,就是切實轉變營城理念,注重以人為本,以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發展為出發點進行規劃,強調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文尺度,不斷補短板、提質量、強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記者了解到,在《規劃》中,突出以生態文明引領的發展觀、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突出構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形態等公園城市先進理念和要求。“《規劃》強調從社區層面強化生態保護和生態價值轉化,落實生態文明要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鄭志表示。
《規劃》的出臺,也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編制《規劃》,是正視新形勢、新挑戰,積極探索社區發展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路徑,主動適應當前城市治理結構的深刻變化,引導政府的工作重心下沉,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超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三大類型
實現社區精細化發展治理
作為全國首個系統編制的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規劃》切合實際、面向未來,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指導性和引領性,是一項綜合性的制度創新。
“一個典型做法就是將成都市城鄉社區劃分為城鎮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大類型,這在全國是首創。”在市委社治委社區發展處副處長陳超看來,將全市城鄉社區劃分為城鎮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大類型,有助于實現社區精細化發展治理,是《規劃》七大場景差異化營造的基礎。
“社區類型的劃分主要以城市總體規劃、產業功能區規劃等為依據,根據城鄉形態、主導功能進行具體社區分類。”陳超表示,《規劃》深入研究了成都城鄉社區的人群結構、形態功能、產業基礎等要素特征,根據城鄉形態、主導功能,將全市城鄉社區劃分為三大類型,并根據社區的特定空間特征和社會生活特質進行二次細分,形成園區型社區、樓宇型社區、老舊社區、新興社區、國際化社區、自然村落等典型社區類別體系。“對城鎮社區而言,重點在小區治理、公共服務、城市更新、消費場景營造等難題上加力加勁、聚力破題;對產業社區而言,重點在從功能配套、組織構建、服務模式上研究新政策、出臺新措施,破解產城分離、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對鄉村社區而言,重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陳超表示,通過對社區的科學分類,既兼顧了發展,彰顯了特色,又為精準施策奠定了基礎。
七大場景
滿足社區人群差異化需求
場景是在空間與時間的一個節點上觸發人們情緒的情景或場面,具有極強的帶入感,是人身在其中的切實體會。在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同頻共振的模式下,《規劃》提出了每個類型的社區都將打造包括精準高效的服務場景、友愛包容的文化場景、綠色低碳的生態場景、品質宜人的空間場景、活力多元的產業場景、共建共享的共治場景和互聯互動的智慧場景等社區發展治理的“七大場景”,明確了未來各類社區發展和治理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同時,通過場景打造提升城市品質,在社區有感發展中以事聚人,在基層治理中聚人成事,實現城鄉社區發展和治理雙輪驅動、同頻共振。
城市的核心是人,而未來社區人群差異化特征將更加明顯,針對社區內人群的差異化需求,《規劃》中也有針對性的回應。在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瀟看來,在三類社區的七大場景營造中,每一類場景營造都兼顧了一般化和差異化的舉措。“比如,在城鎮社區的服務場景中,針對人群的差異化特征,《規劃》提出了‘全民友好,精準服務’的目標。在落實全面覆蓋的基本公共服務基礎上,針對老年人聚集的社區,提供尊老愛老的養老服務,包括推進家門口養老、互助型養老、高品質養老、智慧化養老;針對青年人聚集的社區,提供時尚活力的青年服務,包括建設年輕化社區運動空間、多樣化青年社交空間;針對少兒聚集的社區,提供關愛貼心的少兒服務,完善幼托服務、優學步道,打造親子教育空間和‘家長學校’等等。”
三步實施
建設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理想社區
要實現三大類型七大場景,需要把宏觀戰略在微觀社區落細落實。
據了解,《規劃》銜接了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把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落實落細到城鄉社區,提出了社區發展治理“三步走”目標:即2025年建成舒心美好、安居樂業、綠色生態、蜀風雅韻、良序善治的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2035年建成彰顯公園城市生態價值、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公園社區;2050年建成全面發展、綠色永續、智慧創新為引領的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理想社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實現精細治理,《規劃》還構建了兩級指標體系:結合公園城市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建設指標,在充分征求部門建議意見基礎上,建立了7個大項、18個中項、38個小項的社區發展治理市級指標體系。并針對3類社區,結合7大場景,構建了差異化指標體系,分別形成了城鎮社區43項、產業社區26項、鄉村社區38項的社區級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社區發展治理的動態評估,以評促建,推動社區發展治理工作有序開展。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二所所長姚南介紹,兩級指標結合《規劃》中七大場景營造,選取了彰顯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特色且便于進行評估,能全面覆蓋服務、文化、生態、空間、產業、共治、智慧七大社區發展治理場景的多個指標,保障社區發展治理各個層面的工作高效有序。
《規劃》還提出,優化調整后,全市城鄉社區合理數量區間為3900個至4200個,其中城鎮社區合理數量區間為2150個至2250個,產業社區合理數量區間為250個至350個,鄉村社區合理數量區間為1500個至1600個。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市委社治委將指導各區(市)縣、街道(鄉鎮)分層分級啟動編制區級、街道級社區發展治理規劃,構建形成三級規劃體系,確!兑巹潯返难永m性和系統性。同時,會同市級相關部門重點抓好社區公共服務提升、街道(鄉鎮)職能轉變、社區區劃優化、社區人才培育、基層治理力量整合、小區治理等9項近期重點攻堅任務,以增強《規劃》實效性。(記者 侯初初)
原標題:《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2018—2035年)》正式發布 這是全國首個市級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