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雙11”價格歧視
距離“雙11”還有兩周,人們已經被傾盆而下的花樣營銷緊緊裹住。
全場5折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年的“雙11”促銷則極盡復雜和繁瑣之能事,不僅預售、定金、購物券、秒殺、紅包、津貼、滿減、免單等讓人眼花繚亂,還衍生出全民開瞄鋪、蓋樓大挑戰、拉人贏紅包、贏心愿大獎等各種沉浸式玩法來拉新。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后省了兩毛五。
網上網下,叫苦不迭,段子頻出:“算法堪比微積分”、“平時欺負我窮,現在欺負我傻”等等。吐槽背后,也是氤氳著一股怨氣。
在經年累月的博弈中,各大平臺深諳群眾消費心理,發展出越來越繁復的玩法,充分利用經濟學、心理學,規則之多,套路之多,駕輕就熟,買的沒有賣的精。
可以說,“雙11”將價格歧視的經濟學理論用到極致,讓有時間沒錢和有錢沒時間的消費者“盡入彀中”。當然,在經濟學里,“價格歧視”并無貶義,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
價格歧視的本質是彈性定價策略,無非是用低價商品滿足低收入者需求,用高價商品滿足高收入者需求。有錢的人不屑或無暇拼湊各種優惠,差錢的人愿意犧牲自己“并不值錢”的時間,如此,商家雙管齊下,最大限度“吃干抹盡”消費者剩余。
因此,價格歧視是登堂入室的科學理論,本來就不是研究如何流淌著道德血液的,消費者大可不必出離憤怒。但凡事過猶不及,越來越復雜的“雙11”也正在顯現“擠出效應”,讓自己成為他人想要遠離的煙火秀。
“雙11”初期,低價是絕對的招牌,5折簡單粗暴,卻被消費者熱烈歡迎。不過彼時人們質疑,價格戰雖是市場規律,但在市場結構和政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高成本的營銷和打折,旺丁不旺財,陪太子讀書,最后也未必是市場規律。果然,“雙11”走到如今第11個年頭,不得不變成一場興師動眾的營銷游戲,看上去很美。
好的商業是化繁為簡,而非相反。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過于算計的“雙11”令人疲于奔命,愈發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流量紅利正在消失,而這也正是平臺的季孫之憂。以前那種大干快上、動輒翻番的增長難以為繼,企業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流量越來越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在2017年就出現了增長拐點,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也日益見頂。最新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國內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僅增長200萬,人均單日時長僅增加18分鐘。
存量爭奪成為了新常態。如何下沉和建立護城河,各個平臺自然要使出渾身解數,所以,“雙11”紛繁復雜的玩法其來有自,也可以理解,但別只是撿了芝麻。
北京商報首席評論員 韓哲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