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貴中藥材識別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鹿的種類很多,分布也很廣。主要有東北梅花鹿、臺灣梅花鹿、東北馬鹿、新疆馬鹿(葉爾羌馬鹿)、西藏馬鹿、天山馬鹿、白唇鹿、水鹿、白鹿、臺灣黑鹿、馬來亞黑鹿、麋鹿、駝鹿、馴鹿、海南坡鹿等。
我國主要使用梅花鹿和馬鹿。
【產地】花鹿茸: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河北、四川等省亦產,品質優(yōu)。多為飼養(yǎng),廣東近年也有飼養(yǎng)場,有少量產品提供。
馬鹿茸: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寧夏、甘肅等省區(qū)。東北產者習稱“東馬鹿茸”,品質較優(yōu);西北產者習稱“西馬鹿茸”,品質較次;產于新疆的稱“新疆馬茸”。
【炮制】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凈,以布帶纏繞茸體,自鋸口面小孔灌入熱白酒,并不斷添酒,至潤透或灌酒稍蒸,橫切薄片,壓平,干燥。
鹿茸粉: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凈,劈成碎塊,研成細粉。
【性味歸經】甘、咸,溫。歸腎、肝經。
【功能主治】 壯 腎 陽, 益 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用于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采收
采收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
*鋸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立即進行加工,陰干或烘干,目前常采用冷凍法。
*砍茸。將鹿頭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凈殘肉,繃緊腦皮,進行煮燙等加工,陰干或烘干。
除老鹿(不再生茸)及獵殺的野鹿是連頭骨蓋一并砍下,為砍茸外,一般是采用鋸茸方法。
鋸茸的時間應在茸角生長旺盛期鋸取,北方多在清明后40~50天內、廣東多在清明后10~20天內鋸取的,稱“花二杠”;北方在7月間、廣東多在6月間鋸取的,稱“花三岔”。鋸茸時要穩(wěn)、準、快。
加工方法
*初步加工鋸口要平,鋸取的鮮茸先用真空泵(或打氣筒)抽去大部分的血污,然后置于炸茸架上,用97℃熱水反復煮炸5~6次。然后置通風處晾干。反復煮炸多次使殘血排凈,茸皮緊縮、易于干燥。
砍茸的加工方法與鋸茸的基本一致。
*厚片(原茸片)加工加工比較簡單,將鋸口朝下,放在白酒內30分鐘至1小時,鹿茸通過毛細管虹吸作用被酒浸潤,然后在籠屜上蒸至茸軟化,再用特制的切刀切成厚度約為1mm的原茸片,分等級包裝出售。
*超薄片加工
a 將上述干制鹿茸洗凈去毛,按骨化程度鋸成數段,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使干燥鹿茸充分吸水,然后上籠蒸煮2~3小時。
b 蒸后的鹿茸去掉茸皮,視茸的粗細縱向切成4~6條,90℃干燥1~2小時。
c 將干燥的茸條放在雞蛋清中浸泡12~24小時,待茸條充分吸收蛋清后將其對并在一起,包上白布捆緊,再反復蒸3次,并在每次蒸后纏緊。
d 去掉白布,包上去毛茸皮或鹿皮,再以白布包纏,反復蒸3次,纏緊,使茸條與茸皮或鹿皮融為一體。
e 去掉白布烘干,使茸條硬而不脆,軟而挺,有彈性。
f 刨片,將茸條用特制夾夾好,在刨刀上刨出厚7~10μm的茸片,以吸水性好的紙夾好平放,用加壓器壓平,然后包裝。
帶血茸
帶血茸是指使鹿血保留在茸體內進行干燥后的鹿茸,主要加工方法是:用干面粉堵住鋸口的血管,并用烙鐵燙之,起到止血作用,然后再采用煮炸、烘烤、冷凍或遠紅外干燥等方法使之干燥。(摘自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名貴中藥材的識別與應用》)
- 標簽:桑拿經歷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