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40歲女性經期性情
貧或富,貴或賤,只要身為女人,有一點命運是相通的:一生中,我們統共要花6年左右的時間與月經打交道。可是,女人與女人,對待月經的態度差別很大,有的安之若素,有的卻為之陷入無窮無盡的尷尬和煩惱。
也許你屬于比較幸運的那種:每月一次的出血并不帶來什么麻煩,照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已相當習慣與它相處,與它在一起,你感覺熟悉而塌實。
知道了故事的開始,卻并不等于知道故事的結局,月經是會變的,20歲,30歲,40歲,每十年間,我們的激素系統會發生許多微妙復雜的改變,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痛經,第一次出血過多或過少,以及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經前綜合征。
“生命其實就是一個改變的過程。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情況,但需要我們應對得當。”婦科醫生如是說。
20歲,總算告別了月經同心情一樣變化無常的青春期,月經變得穩定而可靠,有如節奏分明的月缺月圓,如此也贏得了我們的信任。
有關月經的數字
月經每23天到35天拜訪一次,平均時間為28天,稱為一個月經周期。出血持續2~7天。出血量為50毫升左右。
現在,是時候留意一下了:對你來說,什么情況才算正常?比如:每月的什么時間來?每次來多長時間?出血多少?每月需要多少衛生巾或棉條?萬一有一天月經發生變化,我們就能有一個衡量的基準。
看不見的激素發生了什么?
為了維持一個準確而有規律的月經周期,我們的身體正在出演一場和諧的舞蹈,參與者有:激素、腺體、大腦,彼此配合得天衣無縫。
一般將每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作為一個周期的起點,此時,雌激素和孕激素都處于最低潮;然后,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2周后達到尖峰,身體開始排卵。我們可以將這個時期稱為“排卵期”。接下來,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使得子宮內膜增厚,血流供應更為豐富,有如等待播種的沃土,一旦受孕,便為“種子”——受精卵提供豐富的養分。如果沒有受孕,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劇下降,子宮內膜脫落、出血,形成月經。
最可能遭遇的困惑:
20多歲時,我們還不擔心經前綜合征的問題,而痛經才是最可能遭遇的困惑。
痛經主要因為身體里的前列腺素和脂肪酸造成了子宮肌肉痙攣。前列腺素是脂肪代謝的副產品之一,因此,月經前保持清淡低脂的飲食可以減少前列腺素,從而減輕痛經。
什么時候去見醫生:
如果月經一直比較規律,又確保沒有懷孕,月經突然停止3個月以上;或者,月經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比如從28天一次變成35天才有一次。
最可能的原因:壓力、甲狀腺功能發生了問題、不適當的自虐性減肥。
不要以為月經的疏于拜訪會令你省心。若干年后,你很可能因此患上骨質疏松癥,骨骼變薄、變脆,易發生骨折。
30歲,一度準確可信的來潮時間變得有些讓人不解,出血可能會多些,出血時間也會稍延長些。
看不見的激素發生了什么?
激素系統失去了一貫穩定的規律,有時走得快點兒,有時又走得慢點兒。
最可能遭遇的困惑:
對于絕大多數女人來說,經前綜合征是從30多歲才開始的。月經來潮的前兩周出現一系列癥狀:腹脹、體重增加、胸痛、頭痛、背痛、痤瘡、煩躁、抑郁、焦慮和容易疲乏。
有的醫生認為:經前綜合征并不僅僅是激素的緣故,還有大腦中一些化學物質的變化,比如5羥色胺和多巴胺,這種變化將導致情緒改變。
目前有一類抗抑郁劑,名字很復雜,叫做“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它們的作用是調節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增加大腦中5羥色胺水平,從而減輕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