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民工”們的中年危機:三十不立的迷茫
三十不立的迷茫
導語:在近日發布的中國2012年胡潤少壯派富豪榜中,IT行業仍然是創造少壯派富豪最多的行業。然而一批三十左右的技術男們真正的生活狀態卻沒有那么光鮮,他們一方面面臨身體、精力的突破瓶頸。另一方面,90后的青春風暴又給他們的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壓力。IT民工們,你們三十而立了嗎?
[關鍵詞:逼婚] [往期回顧]
我國IT民工的多重定義IT民工指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工作在IT基層技術層次的,體力勞動量比例遠大于腦力勞動量的IT人。其優點為,收入、工作環境好、福利較高。 其缺點為,工資大部分用于形象裝飾、易得亞健康病、會議上經常“頭腦風暴”易頭痛精神虛弱。有人士認為,之所以有“IT民工”這種說法,是因為編程工作很辛苦,有些公司每天都要加班到半夜。更重要的是,有些編程工作很少技術含量,只是簡單的復制和粘貼,工作性質跟民工沒什么差別。
在我國,IT民工存在著多重定義:
1、作為稱呼的“民工”一詞,其定義應該是準確的。不是嗎?農民做工人的活,所以稱之為“民工”。可是,今天的“民工”竟然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穿的跟民工一樣”、“民工檔次”等語句成了一些城市人譏諷別人的口頭禪。還有調侃的短信:“起的比公雞都早,干的比毛驢都累,吃的比豬狗都差,拿的比民工都少。”
2、白領"民工化"令中產郁悶:薪水高卻感覺在底層:“在北京,我就是民工”,面對家鄉親友的艷羨,月薪六千的程序員小張委屈地說。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像小張這樣被定義為“中產階級”的年輕人,卻常常自稱“民工”。IT產業一馬當先,率先提出了“IT民工”的說法,指工作在IT基層技術層次的,體力勞動量比例遠大于腦力勞動量的IT人,隨后“民航民工”、“畫圖民工”、“新聞民工”等說法接踵而來,而他們,實際上是籠罩著職業光環的航空員工、建筑師、新聞從業者。大城市白領民工化的趨勢有增無減,“底層感”正在無可避免地侵蝕著新生的中產階級。
3、“IT”這個英文縮寫,原本在人們腦中總是條件反射地與“精英”二字聯系在一起。標準的形象應該是“西裝革履,背著筆記本電腦到處跑,天天加班,高投入卻也高收入”。曾經聽人說:“想賺錢,就來做IT吧;想減肥,也來做IT吧。 ”可見IT人的高收入和高負荷勞動是形成共識的。
“IT民工”折射中國軟件業“勞動密集”尷尬徐懋在國內一家知名的IT企業工作,雖然薪資并不低,但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如果考慮到勞動強度,我們跟民工沒什么區別。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沒有時間陪女朋友,沒有時間做運動。”他抱怨說。
在徐懋看來,中國源源不斷的、廉價的勞動力恰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軟件業的升級。“很多高管的認識就是‘人便宜,就是要用到壞掉,然后再找更便宜、更年輕的’。企業不愿意付出培訓成本,勞動力的素質就很難提高,技術上主要靠個人。”
2006年舉辦的頂尖國際峰會高度關注中國軟件業表明了我國產業潛力,但與會中外專家還是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中國軟件業必須走出勞動密集型“賺血汗錢”和“搬進搬出”的發展模式。
中科院院士、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芙清直言不諱地說,不走出手工作坊式的開發方法,未來既不能大、又不能強。
據統計,我國員工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只占全行業不到1%,而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卻超過全行業的60%。反觀印度,員工人數千人以上的軟件企業有上百家,排名前五位的軟件企業的人數都在5000人以上,軟件企業的員工人數平均超過300人。
但中國軟件業遠非一無是處。張麗霞曾經隨學校到印度考察,她所在的公司也曾擊敗印度第二大軟件企業Infosys,得到一家歐洲公司的訂單。在她看來,印度軟件業最大的優勢在于正規,軟件項目已經工程化,但開發人員的水平遠沒有我國開發人員基礎雄厚。
中國市場的潛力和人才優勢已經受到世界性的關注,第28屆世界軟件工程大會主席Leon J. Osterweil 盛贊中國是21世紀初期軟件產業迅猛發展的主要中心之一,中國的市場空間和人才優勢讓中國軟件業融入世界舞臺指日可待。
全球軟件著名專家、美國南加州大學軟件工程中心主任Barry Boehm表示,中國人在軟件方面很有天賦,他的學生中就有來自中國的博士生。中國軟件業近年來的發展也表明,只要找對方向,未來就有無限機會。
理性分析:如何從IT民工躍身成IT精英這個英文縮寫,原本在人們腦中總是條件反射地與“精英”二字聯系在一起。一談起IT從業人員,人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出“西裝革履,背著筆記本電腦到處跑,天天加班,高投入卻也高收入”的形象。可如今說起IT,“精英”一詞似乎已經離他們越來越遠,不少網友甚至在論壇上不無自嘲、卻又自然而然地將“民工”兩個字跟在了“IT”后面。
小李是一個IT初級程序員,之前好不容易進入的行業,如今卻讓他感到了些許茫然。他表示,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自己的工作性質與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驚人的相似。一樣日復一日地做著沒什么太大技術含量的枯燥工作,一樣拿著微薄的收入,企業也不愿意付出培訓成本,使得他們的自身素質難以得到提高。“很多同行無法在現有崗位上看到未來,就只能頻繁換工作,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繼續重復著‘IT民工’的勞動。”小李說。
據滬上專業從事教育培訓的遠播教育網職業培訓顧問介紹,無論是職業經理人,還是基礎的編程或者是硬件技術人員,IT業人員流動速度相比傳統行業要快。導致IT人員快速流動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加量不加價”,過高的工作負荷導致員工流失;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底層程序員的工作枯燥、重復無新意,使得有志于學習新知識的年輕員工覺得在工作中無法學到東西,越做越郁悶只能選擇跳槽。
技術水平是硬道理
而凡是并不想轉行,想要在IT這條道路上繼續向前走變身“IT精英”的“民工”們,則必須保持隨時隨地高度的學習熱情。唯有充電培訓、練就一身“硬功夫”才是立足之本。據介紹,針對IT行業的培訓需求,遠播教育網聯合培訓機構推出的網頁/平面/室內設計、影視/游戲/動畫、數據庫、程序開發、3D動畫等各類IT培訓課程,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員求職和晉升的職場需求,頗受IT從業人員的青睞。這是一個用光速更新換代的行業,新的軟件、技術每天層出不窮,如果你只是每天坐在辦公室中進行復制粘貼的運動,而不思進取的話,那也怪不了別人永遠把你當“民工”來用。
只有掌握隨時更新的技術,才是進一步發展的硬道理。在新的技術以外,也應該進修一些比如項目管理的相關知識以及如何與客戶討論需求分析等。只有掌握了這些管理技能,才有可能從程序員的位子上被提拔起來。
經濟之聲評論員張春蔚給IT男們打氣說,只要技術過硬,有核心競爭力,35歲的IT男也同樣是鉆石王老五。“我覺得做技術的就怕你把技術做的不專一,就怕你在技術領域當中掌握的核心資源和核心的能量不足,而不是說你自己做技術太過于耽誤。而且35歲之后男性成為第一黃金王老五,這個時候你養家的能力、社會的認可度甚至創業的機會都是倍數級的增長,反而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觀。”
編輯結語IT民工的生活并沒有這個字眼所傳遞的那么困難,IT男要想三十而立,除了追隨自己的IT夢想努力培養核心競爭力之外,耐心和堅持也是實現突破的必經之路。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