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如何自救
每一次暴雨后,全城都在反省市政排水設施是否通暢、如何通暢。而“7·21”特大自然災害中,多條鮮活的生命逝去,也讓更多人反思:我們在現場應怎樣去對傷患者進行急救?
急救專家指出,因災死亡的人中,多為心跳呼吸驟停,若及時得到心肺復蘇救治,就能提高生存幾率。但遺憾的是,根據北京市紅十字會調查統計,目前95%以上的居民缺乏相應的急救技能。
災難中死因多為心臟驟停
“7·21”特大自然災害中癲癇病醫院,多條鮮活的生命逝去。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報,“7·21”暴雨中罹難者多為溺水身亡,其次是觸電、房屋倒塌、泥石流等原因。
豐臺區紅十字會救護培訓部部長朱莉華分析說,暴雨災害中,超過2/3的人因溺水死亡,而溺水后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呼吸阻礙,導致心跳呼吸驟停。而觸電、雷擊、泥石流等災難,最終導致死亡的原因,也多是心跳呼吸驟停(心臟驟停)。
這時,如果旁邊的家人、親友,或周圍群眾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及時施救,就有可能維持傷(病)者最基本的生命體征,如呼吸、脈搏和血壓等,提高其生存率。
但遺憾的是,北京市紅十字會調查統計,目前,95%以上的居民缺乏正確的急救技能。很多病人、傷員因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現場處理,導致死亡或損傷加重。
十分鐘后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
急救專家解釋,心肺復蘇,是指現場救護者為心臟驟;颊呤┬行赝庑呐K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技術。這樣做可以為患者建立臨時的人工循環,保證心臟、肺、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從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急救醫學實踐表明,心臟驟停搶救的最佳時間是在最初的4分鐘以內,成功率能達到80%。延長一分鐘,成功率就下降10%;如果超過10分鐘,成功率幾乎為零。因此,心肺復蘇應盡早實施,因為人腦細胞對缺氧最敏感,如腦細胞超過4分鐘無氧供應,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腦損傷。
心肺復蘇 生命的搶救“密碼”
心肺復蘇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進行的呢?昨日,本報記者隨豐臺區紅十字會救護培訓部的資深急救講師楊沙娜和馬進,現場演示了心肺復蘇的全部環節,解讀生命的搶救“密碼”。
第1環節
在災難現場,判斷心臟驟停的兩個主要指標:意識突然喪失,對呼喚、拍打等各種刺激均無反應;無呼吸或僅僅是瀕死樣喘息(倒氣)。
楊沙娜說,如果出現上述現象,在緊急呼救后,應立即對患者進行現場徒手心肺復蘇。
上一頁123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