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湯性寒不宜連續服用每周最好不超兩次
中醫提醒:每周最好不超過兩次
讀者點題
“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清明前后,木棉花開遍羊城,街頭巷尾,盡見樹樹紅棉爭相怒放。每逢天清氣爽時,總有師奶在木棉樹下拾花煲湯,亦是羊城另一道妙景。
廣州人講究吃,但也要求吃得安心。于是有市民來電:“這滿城的紅棉,會不會也像路邊芒果一樣,有鉛等重金屬超標的問題而不宜食用?如果可以食用,用它煲湯,是否適合所有人?”
記者跑腿
市民拾花煲湯泡茶
近日,記者駐守廣州農講所門口的木棉樹下,一個小時內,有36位市民駐足拾花。其中一位七旬阿婆一直守在樹下,木棉花裝了滿滿一籃子。老人告訴記者,她住在德政北路,從上個月開始,每天都會到附近的紅棉樹下拾花。
很多市民告訴記者,撿拾木棉花回家后,他們會用針線串起掛在陽臺上曬干或晾干,用以煲湯煲粥,有清熱祛濕功效。
帶著女兒來拾花的劉女士說,從小就經常喝媽媽煲的木棉花粥、木棉花扁豆豬骨湯。春困秋乏,以木棉花泡茶,還能解困提神。
權威解答
陽虛、偏涼體質人慎用
木棉花煲湯是否對所有人都有好的功效呢?南方醫科大學中醫專家李清告訴記者,對于一些時令病,通常也有可對應的時令食材應“運”而生,遍布嶺南的木棉花的確是食用、藥用兩相宜的清熱祛濕之品。而在《常用中草藥手冊》中記載,木棉花能清熱祛濕,治腸炎、菌痢。且紅棉樹為高大喬木,很少噴灑農藥,食用起來相對放心。
李清同時指出,曬干后的木棉花可煲湯或入藥。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宜服用,陽虛、偏涼體質的人群在服用前最好還是先咨詢醫生。
據介紹,木棉花有著清熱利尿、解毒祛暑的功效,對慢性胃炎、腸炎、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痛等人群比較適合,但木棉花的藥性偏涼,孕婦、小孩和體質弱者應特別注意,不宜食用過量。
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專家閔存云亦指出,老廣利用木棉去濕的傳統粥療,比“去濕茶”更合適。但特別提醒,木棉花湯粥不宜經常吃,每周最好不超過兩次。此外,要特別注意花要曬干再用,新鮮木棉富含黏液,破壞口感也不宜藥用。
有市民提出,紅棉樹多在路邊,長期吸入汽車尾氣和粉塵,會不會有鉛超標、不適宜食用的問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兵指出,木棉花到底含不含鉛,要經過化驗才知道,但是含鉛的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一是木棉樹多高大,離地面較遠,二是汽車廢氣中含的鉛元素很難被樹吸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