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誘因激發就業“心病”最難就業季小心壓力綜合癥
最近,微博上流行問:“你得了五月病了嗎?”所謂五月病,最初源自日本,指畢業就業交集的五月,很多年輕人因理想與現實出現嚴酷差距,而產生的種種情緒問題和身體不適。比如,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易疲倦、抵觸社會職責等。微博上這樣的問候語,并非空穴來風,我國畢業生如今正經歷著“最難就業季”的考驗。那么,他們有沒有出現心理問題或隱憂呢?心理專家又有怎樣的分析和建議?
柏曉利 副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心理門診
三條誘因 激發就業“心病”
談到就業季的心理問題,柏大夫認為,無論家長還是畢業生,都看得過重了,甚至把一生的期望都壓在這一件事情上了。反觀各種事例,柏大夫把就業心病歸結為三種原因:一個是自我選擇和家庭選擇不一致。比如,很多學經濟的孩子就是被家庭驅動的,是家里去替他設計,孩子根本不喜歡,不是他興趣所在。為了別人而做的事情,很可能在別人不需要他的時候,他的價值觀也就崩塌了。
第二個就是自我定位不對。很多人都認為我大學畢業就要怎么樣怎么樣,但是發現現實這么殘酷,每個月就是一兩千元的工資,不能面對,更不愿承擔起自立的責任。于是,他們寧愿在家待業,也不主動擇業。這種選擇逃避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
第三個就是同學間的比較造成的問題。同一個系出來的,大家去的地方不同,有的人可能好,有的人可能差一些,有的人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對比中就會有不公平的心態。于是找不到“好”工作,就先等待,慢慢尋找機會。
專家建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不要把收入高低或興趣好惡作為選擇職業的唯一標準。其實,無論做什么,只要你肯做,并認真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并在工作中獲得成長。
畢業生放棄心理咨詢
埋下健康隱患
“我這里并沒有因為就業壓力大,而來心理門診咨詢、減壓的。”柏大夫說,她還特意問了兩所大學的心理咨詢師,“大學里也沒有什么大四學生去尋求心理減壓。這說明,很多人已經放棄了咨詢,他們可能會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式,比如任由父母安排,托人、找關系,想盡一切辦法進好單位。畢業生還不像大一或者高中生,家長發現問題很著急,就會帶孩子來就診。”
但是,不找心理醫生,不代表沒有造成心理問題。“近來高校中出現了一些學生自殺事件。”柏大夫告訴記者,她曾去大學講“心靈與成長”,同學們在現場寫的回執條里,有的很明顯就能感覺到他對生命的不夠敬畏,把生與死看得很淡。“一個人當下的心境和從小的成長是相關的。如果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有愛的環境,即使一時冒出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也會有很多可留戀的東西拉住他;但如果從小上學就是為了滿足家人或一村人‘向上看’的需要,那么花了四年,費了半天勁,還是找不到好工作,對他來講就是全部的破滅--家人期望的破滅,自己希望被別人看重的愿望的破滅。”
柏大夫強調:“其實人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是那一刻做的決定,而是多年成長經歷做的決定。”所以,很多沒有良好成長環境的畢業生,會感覺到壓力更大,心理承受力更差;即使就業季沒有暴發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此時艱難的局面、強大的壓力,加上自己失衡的心態,都會給今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