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就容易患癌嗎 食物不影響細胞酸堿性
在當今流行的健康話題中,您可能會多次聽到過這樣的話:“體質的酸性化是萬病之源”,“所有的肉類都屬于酸性,絕大部分的蔬果類都屬堿性”,“癌癥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等。不少人常常問大夫,該如何獲得堿性體質,避免癌癥。
正常人體內酸堿度時刻保持平衡
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地球有70%的面積被水覆蓋,人體70%由水組成。只要是生物,一定離不開水,只要是細胞,一定在“水”中生存。在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中,水的含量差別較大。水生的植物和動物的身體內,水的含量往往比較多。例如,水母的身體里水的含量竟占體重的97%。人體存活之所以離不開水,是因為人體也是由細胞組成的。
人體的水可以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的水維持著細胞內物質與細胞外物質的交流,人們是看不見的。細胞外的水可以看到的有血液(占體重的8%)、淋巴液、腦脊液、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關節液等。身體內所有的液體都是在一刻不停流動循環的,帶給每個細胞存活所必需的養料,帶走多余的廢料,維持著細胞始終處于最佳的生存環境。
在醫院里,可以時時刻刻體會到這種循環的存在和運作。比如,搶救病人時,從血管內注入藥物,幾秒至十幾秒就可以起作用了,也就是說,藥物在幾秒鐘內就可以達到細胞內,可見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
既然人體每個細胞都在液體的“浸泡”中并時刻保持平衡,那么,每個細胞內的酸堿度(也稱pH值)也就可以隨時通過抽血檢測出來了。在醫院里,常規血化驗中就有此項。人體血液pH正常值為7.35-7.45,pH值高于7.45為堿中毒,低于7.35為酸中毒。當血液pH低于6.9或高于7.7時,就會發生生命危險。可見,體內的pH值對于生命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重要的pH值,身體是如何精妙地維持呢?人體內組織細胞每天在物質分解代謝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并且都自動調節酸堿之間的平衡,無論是酸多了還是堿多了,都可以通過幾個主要的平衡機制達到新的平衡。簡單地說,是通過肺呼出的二氧化碳與腎臟排出氫離子來實現。只要肺的呼吸功能和腎臟的排泄功能正常,呼吸不間斷,排尿不間斷,血液里的酸堿度就一定維持在7.35-7.45之間,血液酸堿度正常,全身所有細胞的pH值也就正常。
食物的酸堿性不影響細胞的酸堿性
家人朋友相聚,飯桌上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少吃點兒肉和蛋黃,甜點也不能多吃,都是酸性食物,吃多了身體就會變成酸性體質了。”“多吃菠菜、海帶、大豆,多喝茶,這些是堿性食物,堿性體質最好了!”食物的酸堿性,能不能影響細胞的酸堿性?
我們說身體的pH值為7.35-7.45,是指血液、淋巴液、腦脊液等看得見的液體和看不見的細胞內容物。正常人體為了與大自然交融和生理功能的要求,不同的部位可以有不同的pH值。比如人的唾液pH值在6.2-7.4之間,胃液pH值在1-2之間,膽汁pH值是7.4,胰液pH值是8.2,小腸液pH值是7.6,大腸液pH值是8.2。
這一系列消化液的不同pH值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完全徹底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有用成份。強酸性的胃液是為了殺菌和降解食物的分子結構,腸道的堿性有助于消化吸收。
再比如男性精液的pH值是7.8-9.2,女性宮頸的pH值是7.0-8.5,都偏堿性。因為精子在堿性環境中活性最高,受孕幾率最大。
人體排出的液體中變化最大的是尿液。正常情況下,尿液的pH值在4.8-7.4之間,多數人尿液呈弱酸性,pH約為6.5左右。之所以尿液的pH值不穩定,正說明了人體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體內酸堿度穩定的平衡,也就是說,如果食物中的酸多了,身體就要通過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質,于是尿液pH值就偏酸性;反之,食物中的堿多了,尿液就偏堿性了。
由此可見,無論你從食物中獲得的是酸還是堿,到了胃里,在強胃酸的混合后,都變成酸性的,到了腸子中,又遇到了堿性的膽汁、胰液、腸液的混合,又都成了堿性的。從腸子里吸收到血液中,如果酸性分子多了,腎臟工作量加大,多排出一些酸;如果堿性分子多了,肺就多呼吸一些,多排泄一些堿,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竭力保持體內的pH值在7.35-7.45之間,讓每個角落的細胞“愉快舒適”地存活!
太“酸”太“堿”癌細胞都不能“痛快”生長
癌癥,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我國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酸性體質容易患癌癥”之說一直影響著很多人。有人認為,腫瘤僅僅能在酸性體液中形成,體液pH值在7.35以下的酸性體質者,要當心罹患惡性腫瘤。
我曾經做過“癌細胞原代培養”的工作,就是從癌癥病人切除的癌塊中取下癌細胞在培養瓶里養活它們。這時候對于培養液來說,酸堿度(pH值)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條件,無論是酸了還是堿了,癌細胞都不能“痛快舒適”生長,只有合適的酸堿度才能活得好。原因很簡單,因為癌細胞就是人體自己的細胞的一種,它們的存活與人體的正常細胞需要同樣的酸堿度。
癌癥發生的原因很復雜,有內因、外因之分。內因有遺傳、內分泌、營養、精神、神經等因素的影響。正常細胞均有一個從新生至死亡的過程。由細胞核內DNA控制,如果某些DNA受內因和外因作用改變,使細胞獲得不斷繁殖、分裂能力而不死亡,臨床上就形成腫瘤;外因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吸煙、空氣污染、生活方式等。內因在癌癥的發生發展中占30%,外因占70%,并非像“酸性體質引發癌癥”之說那么簡單。
我們知道,正常人的pH值為7.35-7.45,如果身體出現疾病,pH值會有一定的反應,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參考。比如在醫院里,對于肺部有毛病影響呼吸的病人和腎臟有毛病影響排尿的病人,醫生都習慣查血液的pH值是否還能維持平衡,一旦發現偏酸或偏堿,就需要采取辦法解決酸堿的不平衡,這是任何內外科醫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