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有可能癌變 最好每半年就復查一次
我國有超過5000萬的膽囊息肉患者,發病以中青年為主。膽囊息肉的隱蔽性強,有很多人沒有任何癥狀,體檢時才被發現,而人們面對膽囊息肉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卻各不相同,大多數人顯得過于焦慮或少數人又會過于放松。武漢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朱嶺教授介紹,每個月都能碰到三、四十例這樣的患者,不少患者四處問診,有些醫生對切與不切的建議也不相同,患者更是拿不定主意。
朱嶺曾經接診了一位患者,2011年是查出膽囊息肉1.0厘米,醫生說可以觀察,要求每半年復查一次。但這位患者覺得自己沒有任何不適,身體也很好,認為醫生小題大做,一直沒有檢查。只到今年7月,出現嚴重腹痛才來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癌細胞擴散到整個膽囊,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由于膽囊息肉沒有癥狀,所以這個疾病在沒有合并膽囊炎、膽囊結石,或者息肉的直徑小于1厘米的情況下,患者并不需要專門找醫生治療。但是,發現了自己有膽囊息肉之后,最好每半年進行一次復查,看這個息肉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朱嶺提醒,膽囊息肉樣腺癌最可怕的是,即便在癌變的情況下,患者可能仍然渾然無事,出現了癥狀再到醫院來往往都是晚期。
息肉手不手術?朱教授說,專科醫生一般參照幾個方面,直徑大于1厘米,沒有蒂或蒂較寬,單發的息肉、膽囊壁不規則增厚、息肉輪廓不規則或短期內有明顯增大的息肉,惡變的可能性相對較大。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分辨清楚,對于以上情況,要建議患者盡早手術。對于膽固醇型息肉、炎性息肉或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建議患者定期觀察,注意復查。
當醫生建議膽囊息肉患者切除膽囊時,有很多患者都不愿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則擔心切了膽囊,身體就"垮了"。朱嶺說,這樣的顧慮患者有些多余,其實膽囊只起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它并不產生和分泌膽汁。真正產生和分泌膽汁的器官是肝臟。膽汁是幫助消化食物的物質,切除膽囊后,膽汁儲存和濃縮功能雖然喪失,但膽汁仍能在小腸內與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而且膽囊息肉手術目前9成以上均可用微創腹腔鏡技術完成,創傷小,恢復快,僅在腹部有三個黃豆大小孔。
膽囊息肉為何會高發?朱嶺解釋,不吃早餐、飲食規律紊亂、喜好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致使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通訊員錢順妮 記者田巧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