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新掌門人:愿幫歐洲讀懂中國
中新社1月17日電 題: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新掌門人:愿幫助歐洲讀懂中國
位于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被稱作“歐洲最大的專門研究中國的機構”。荷蘭人彭軻(Frank N.Pieke)從2018年8月起接手這家機構,成為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發展?如何定位當前的中歐關系?MERICS接下來要做的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彭軻近日在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獨家專訪。
在MERICS位于市中心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彭軻。這是彭軻到任MERICS后首度接受中文專訪。
1957年出生的彭軻曾在荷蘭和美國學習文化人類學和中國研究,并于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在和萊頓執教多年的他曾創立大學中國中心并出任該中心主任,其后在荷蘭萊頓大學任該校亞洲中心執行主任,并于2010年被任命為萊頓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教授。
彭軻介紹了自己研究的兩條主線:其一是移民,他曾研究華僑華人在荷蘭和歐洲的情況,從2006年、2007年后轉為研究那些前往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群體,包括非洲人、日本、韓國人等。
另一條主線則是中國的治理。彭軻尤其感興趣的是中國。他在近著《優秀人》(The Good Communist)中通過對中國的黨校系統進行研究,討論了的革新,以及社會主義體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
談到當前的歐中關系,彭軻認為,外交關系涉及的不是“友誼”,而是“在相互尊重彼此正當利益基礎上的合作”。
彭軻同他在萊頓大學的合作者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通過分析中國在歐洲并購案例后指出,認為中國在歐洲投資的增長與“擴大中國影響力或‘分而治之’”存在直接關聯的看法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帶有性”。報告認為,“大規模地反對中國投資和中國影響”既無必要,也不得。
“我們歐洲人仍然相信貿易,并且將中國視作這一進程中的伙伴。”彭軻說。
2018年11月,MERICS慶祝了其成立五周年。下一個五年,這家中心將做些什么?
對此,彭軻笑稱自己沒有“五年規劃”,但他亦給出了工作中的優先事項:“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使墨卡托的日常研究工作變得更加職業化。”
另一件優先事項則是要讓該中心“更加歐洲化”。他指出,MERICS目前主要是發出的聲音,今后要采納更多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和布魯塞爾方面的聲音,并同更多歐洲伙伴開展對話。同時,MERICS也樂于參與到同中國智庫或其他中方機構的對話中。
但彭軻亦指出,組織歐中雙方對話不是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所在,MERICS不是主持人(moderator),而是解釋者(interpreter)。他同時指出,與美國的一些智庫機構不同,MERICS不具有任何政黨背景,“我們不為某一特定的議程貢獻觀點,而是為所有各方提供知識、觀點和。”
在慶祝MERICS創辦五周年的新聞稿中,彭軻曾表示,MERICS可以幫助歐洲對于中國的發展及全球抱負形成一個共同的認知,而減少以及理解中國內部的復雜性也是此進程的一部分。
談及中國研究在歐洲的發展,曾分別在美、英和歐洲從事研究的彭軻認為,與美國或英國相比,歐洲尚未建立起成規模的現當代中國研究專家群體,即便在這樣的國家,中國研究仍然是一個相對“小眾”(niche)的學科,“在令現當代中國研究主流學科方面,歐洲還有一段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