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開網店 兩年賣591萬元假貨
大學休學后,90后女生耿某通過網店銷售假冒香奈兒、愛馬仕、卡地亞等九個品牌注冊商標的198種商品,銷售金額達591萬余元。耿某承認其店內的品牌產品均為假貨,但她表示買家對此也同樣知情,自己沒有欺詐。通過銷售仿冒奢侈品,耿某兩年內獲利百余萬元。今天上午,本案在門頭溝法院開庭審理。
休學開店 賣仿冒貨賺百余萬
耿某是90后,原本是某大專院校在讀學生。但剛讀到大二,她就休了學,在家開起了網店,專門銷售仿冒的奢侈品。起初,耿某通過較成熟的網絡電商平臺開店銷售,但因貨物品質不好,很多商品一眼就能看出有質量問題,所以一直打不開銷路。
2016年,為了找到更好的貨源,她親自去了一趟廣州,找到了兩家專做奢侈品仿冒的廠家。廠家直接將仿冒香奈兒、迪奧、LV等奢侈品皮包、鞋、飾品等貨物提供給耿某,進價從100元到3000元不等。
拿到貨源后,耿某通過其名下的兩家微店對外銷售,一般低價商品她僅加價幾十元,高價的商品則會提價數百元,但總價仍然遠低于正品的價格。
2018年一年的時間里,耿某網店的營業額就達到600余萬,但她表示,其中100萬元左右來自刷單金額,實際的銷售額在500萬元左右。兩年來,其店鋪的利潤率大概在三成左右,獲利百余萬元。
經過偵查,民警在耿某的住處將其控制。其租住的房屋也被她用作“倉庫”,僅在屋內扣押的仿冒奢侈品,其相應正品的售價就達315萬余元,且經各公司及鑒定機構鑒定,除一條耿某自用的卡地亞項鏈外,其余商品均非正品。
耿某稱,家中存貨超過一半都是首次進貨時的殘次品,因母親不舍得丟,才放在家中。其店鋪的銷量也并非全部來自假貨,“我店里有挺多不涉及品牌的東西,比如一些T恤、褲子,大約能占到五分之四”。
庭審認罪 稱買家也知是假貨
公訴機關認為,耿某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而銷售,經營長達兩年之久,銷售金額達591萬余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經觸犯刑法,應當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今天,本案在門頭溝法院開庭審理,上午10時,耿某被法警帶入法庭。但在她的臉上看不到緊張,甚至還帶著笑意。對公訴機關的指控,耿某表示認可,并自愿認罪認罰。
“平時看這些假貨大街上也都有賣的,就沒多想。”耿某從未想過這種行為可能涉嫌犯罪,她稱自己只是為了賺錢養家。因為商品價格比專柜價格便宜很多,她認為買家也清楚,這些商品并非正品,因此不存在欺詐和欺騙,其商品質量是有保證的,不然店鋪也不會經營兩年多,“我們都是達成共識的”。
然而,在耿某的店鋪內,不少商品描述都有“防偽”、“接受驗貨”、“原廠機械機芯”等承諾。耿某稱,商品的部分原材料是得到了廠家授權的,如皮料有相應廠家授權,但最終產品沒有得到品牌授權。對于這樣的進貨渠道,耿某坦然承認是不正規的,其也認可銷售的商品均為假貨。
檢方建議 應判刑3至5年
耿某的辯護人提出,耿某網店中商品的實際銷售價格與正品價格有較大差距,不宜按正品價格進行鑒定和認定。
但公訴人表示,根據兩高的司法解釋,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刑事案件中,如果能夠查清銷售價格,則應按實際銷售價格認定。但本案中查獲的部分商品尚未上架銷售,故應當按市場價格計算,且在計算犯罪數額時,已扣除了不能銷售的殘次品價值,故鑒定機構認定耿某涉案銷售金額為591萬元是適當的。
“你希望自食其力、勤勞致富,出發點是很好的,但銷售假冒商品的行為,不僅侵犯了相關公司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秩序。”公訴機關認為,耿某銷售的商品明確印有商標品牌,其對行為性質是明知的,綜合全案情況,建議法庭對耿某判處有期徒刑3至5年,并處罰金。
截至記者發稿時,庭審仍在進行中。
本報記者 劉蘇雅 文并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