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海軍西太地區持續角力
近期,美海軍在西太平洋海域動作不斷,暫時擺脫疫情的“里根”號、“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航母相繼在該地區“刷”存在感,各型戰艦活躍于包括日本海在內的臨俄水域。美方密集展開示強行為,引發俄海軍高度關注和針對性反制,有俄媒就展示了俄海軍圖-142反潛機飛臨美艦的圖片。分析指出,未來美俄兩國海軍將針對性發展自身優勢,并在西太平洋地區展開持久較量。
美謀求整體優勢
經過數十年經營,美海軍在西太地區的兵力規模、基地布局、資金投向等均對俄形成相對優勢。特別是其遍布日韓等盟國境內的軍事基地,成為遏控俄羅斯周邊海上通道的“橋頭堡”。比如,韓國釜山、東海等基地,是美海軍艦艇前出日本海的重要依托;日本佐世保基地是美封控對馬海峽的關鍵支點;駐日美軍橫須賀基地是美海軍在西太地區的核心基地,美艦由此出發,既可北上取道津輕海峽出入日本海、赴鄂霍次克海周邊等“俄重要利益區域”,又可向西馳援日本海、沖繩等地。
兵力方面,美在該地區常態部署1艘航母、3艘導彈巡洋艦、3艘至4艘兩棲戰艦、9艘至10艘導彈驅逐艦、4艘戰略核潛艇、2艘瀕海戰斗艦以及各類保障艦船,譜系齊全、性能先進,形成穩定的海上作戰體系。
近年來,在所謂“印太戰略”指引下,美海軍不斷增加西太地區動態部署。近期,美軍將出動20余艘艦艇在該區域執行巡航、演訓等任務。俄媒稱,美出動大量海上兵力活躍于太平洋海域,意在顯示力量存在,保持對俄海上優勢。美還在西太地區“定制”多項以俄為主要假想敵的海上軍演,比如,美日“多路航行”海上聯合演習,旨在提升海洋管控能力。
俄打造非對稱戰力
與美海軍相比,俄海軍在西太方向軍力稍顯遜色,在整體噸位和載彈量不及美海軍的背景下,俄海軍不斷發展靈活、快速響應和分布式殺傷等戰術,在維護自身海上安全的同時,打造針對美日等國的非對稱優勢。
俄海軍太平洋艦隊主要擔負該海域執勤任務,在“遠景海軍”戰略框架下,該艦隊不斷加強非對稱制衡能力建設。遠東堪察加半島維柳欽斯克核潛艇基地是俄海軍第25潛艇總隊所在地,共部署6艘戰略核潛艇。該基地臨近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優越,俄潛艇可迅速潛入大洋深處,形成對美戰略核反制。另外,俄在西太地區還駐有6艘至8艘常規潛艇,具備成熟的“中近海域滲透能力”。在此前美韓軍演中,俄海軍1艘基洛級潛艇曾秘密潛入演習區,導致美航母轉向,演習中斷。
俄海軍還根據艦型特點,創新發展“小、快、靈”分布式殺傷部署模式。今年以來,兩艘20380型護衛艦在西太平洋進行30余天遠洋部署,探索“小艦”編隊部署新模式。
海戰場上演持久較量
烏克蘭危機后,美不斷加大對俄海上遏制力度,除針對性臨近軍演外,所謂“航行自由”是美對俄威懾挑釁的又一手段。2018年以來,美海軍每年均會出動“宙斯盾”艦前出日本海抵近俄濱海邊疆區活動。作為回應,俄偵察艦船則游弋于美軍事基地周邊海域,2019年美方就曾公開一張俄“卡累利阿”號偵察船在珍珠港附近活動的衛星圖片。俄還針對性安排圖-142反潛機等海軍航空兵力量實施海空策應,美韓軍演期間,該型機曾對美航母實施低空掠頂飛行。
因應美加大在西太地區部署力度,俄也針對性加強該地區先進武器平臺建設。比如,美國新型兩棲攻擊艦“美國”號部署西太地區后,俄羅斯隨后宣布國產兩棲攻擊艦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號,將于2027年交付太平洋艦隊。近期,美海軍宣布在其裝備的11艘航母中,有7艘在擊退新冠肺炎疫情后即將恢復巡航,俄海軍隨即宣布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載彈出航的消息。(劉磊娜)
- 標簽:廣西德保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