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型演出引發年末小高潮(圖)
國家大劇院一年一度的“日藝術節”完美收官。當天,適逢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七周年,近萬名觀眾參與其中。
當天一早,大劇院門前已是長龍蜿蜒。9時一到,“日藝術節”正式拉開大幕。劇院各處的舞臺,歌劇、交響樂、民樂、京劇、舞蹈、合唱紛紛上演。
音樂廳中,交響樂團在指揮譚利華的執棒下,奏響《紅色娘子軍》、《天鵝湖》、《費加羅婚禮》等中外名作;民族樂團則以《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等民樂經典,展現著絲竹管弦。戲劇場里,大劇院最新打造的原創京劇《絲長城》以回味悠長的國粹唱腔勾勒出睦鄰友好、天下大同的史詩畫卷。
花瓣廳上演了“世界音樂博覽”,納米比亞黑人音樂家帶來的合唱表演,引領觀眾踏上了動感熱烈的非洲音樂之旅;韓國藝術家獻上的傳統伽倻琴歌舞表演,則讓人深深沉浸在東方藝術的美妙意境之中。
戲劇場門前的古戲臺上,北方昆曲劇院的“名角”與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新生代”,新老搭配聯袂登臺。沙龍展廳之外,中央戲劇學院的十二生肖提線木偶“走秀”表演,時尚又富童趣。此外,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弦樂四重奏、中國音樂學院的打擊樂表演,都讓觀眾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
遍及劇院各個角落的“角色展示”讓徜徉在劇院中的人們不時眼前一亮。美人西施、車夫祥子、高貴的簡愛、女祭司諾爾瑪、繡花女咪咪、熱情的卡門、威武的士兵……所有這些人物都出自大劇院打造的院藏大戲。他們穿梭在人群中間,與觀眾互動、合影,為藝術增添了別樣的生趣。
與往年一樣,在呈現大體量精品演出的同時,大劇院特別策劃的一系列藝術沙龍活動也成為日的另一個亮點。
歌劇院內,一場名為“歌劇是怎樣制作的”主題,讓不少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包括大劇院舞臺技術部部長管建波在內的幾位工作人員,帶領觀眾從臺前走到神秘的幕后。管建波以龐大的舞臺實景生動演示,以即將上演的歌劇《冰山上的來客》這個鮮活案例,細細講述了制作《冰山》的特殊材料,舞美布景的安裝方式與運動方式、全劇裝臺的過程以及視覺效果的營造……在藝術資料中心,蔣大為、德德瑪兩位藝術家,聚首“流金歲月”活動,與觀眾一起重溫令他們記憶深刻的“大劇院時刻”,興致所至還唱響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代表作。
國家大劇院自2007年落成開幕以來,便以“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為根本旨,奉獻高雅藝術演出近6000場、生產制作劇目47部、舉辦藝術普及教育活動6000余場,吸引各類觀眾超過1260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藝術。為讓更多人“走進大劇院、了解大劇院、享用大劇院”,自2008年起,大劇院每年的12月22日確定為“日”,后又正式升級為“日藝術節”。
今年的藝術節延續了往年惠民送票的傳統,通過市總工會、市社工委、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等各種社會渠道,將近萬張觀摩票送到了首都楷模、勞動模范、醫護人員、地鐵公交職工、部隊官兵等社會的群眾手中。
大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日”共計接待觀眾近萬名。此后,一系列精彩演出與活動還將延續下去,原創歌劇《冰山上的來客》、“世界歌劇經典音樂會”等多臺演出將陸續與觀眾見面;同時,“百場下基層演出活動”和“歌劇電影進校園活動”將進一步把藝術的芬芳傳遞到的各個角落。商報記者 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