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漲出新首富!發“豬肉財”的牧原股份,會被打回原形嗎?
牧原股份會重蹈雛鷹農牧的悲劇嗎?
“人生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刺激了。”
最近體會到這句話的,是養豬龍頭公司牧原股份。12月27日,豬肉概念股走強,牧原股份漲逾6%。但就在前一日,其股價創下近兩個月新低,較10月28日的高點,市值縮水近四分之一。
10月28日之前,又完全是另一番光景。隨著豬價上漲,這家規模龐大的養豬企業的股價一飛沖天,創始人秦英林家族財富也水漲船高,躋身河南新首富。
烈火烹油之下,牧原股份2019年的業務布局擴張也是狂飆突進,全年新設立養殖子公司近40家,近一個多月更是3次發布投資計劃,擬投資總額超70億元。
不過,在養豬這個強周期行業,借助豬價上漲風口快速擴張時,牧原股份是否做好了應對周期底部的準備?和豬價一起起飛的股價,會否隨著豬周期循環被打回原形?
豬價漲出新首富
站上風口,豬都能飛上天。但如果豬本身就是風口,會怎樣?牧原股份做了最好的現身說法。
1992年從22頭豬起家的牧原股份,2014年1月登陸深交所,開盤價3.05元,首日總市值83.88億元,在上市的前4年時間里,股價一直處于緩慢上漲狀態,至2018年底,牧原股份的股價仍處于30元以下。
但2019年,疫病、環保等多重因素疊加之下,養豬行業迎來“最強周期”,豬肉價格從2月開始掉頭向上,從年初的18.33元/公斤,一路上漲到11月高點的47.10元/公斤。
借助這一風口,不足10個月,牧原股份的股價就從開年第一個交易日的28.71元,沖到本輪股價高點103.60元,市值也突破2100億元,成為國內生豬養殖市值第一股。
公司受追捧,秦英林家族也成為巨大的受益者。根據福布斯11月公布的名單,秦英林家族以1174億元的財富值,躋身中國富豪榜第9名,同時也超過天瑞集團李留法家族,成為河南新首富。
2018年,秦英林家族在這份名單上還只是第69名,一年間,憑借養豬風口,家族財富增長超過900億元。
養豬龍頭狂飆突進
踩著風口,伴隨股價狂飆的,還包括牧原股份的業務擴張勢頭,這也是被外界認為支撐其股價快速上漲的重要基礎。
記者初步統計發現,從開年算起,截至12月27日,牧原股份公告注冊成立的生豬養殖業務相關公司已近40家,包括新設子公司、孫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以及對子公司大量增資,投資金額過百億元。
這個勢頭在豬肉價格漲勢較快的下半年里更為明顯,8月份成立5家、9月份13家,12月14家。
外界無法確認,這一大規模擴張是否與豬肉價上漲有直接關聯。但可見的事實是,牧原股份的大手筆投資擴張仍未停止。
11月底,牧原股份宣布將與華能貴誠信托合作,共同投資設立南陽牧華和山東牧華,牧原出資37億元。
除了直接成立公司,牧原股份還涉足產業投資基金,計劃與國投創益產業基金、上海光控麥鳴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央企貧困地區黑龍江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達成合作,投資金額分別為不超過25億元、8.56億元和3.5億元。
與此同時,牧原股份還不斷將觸角伸向下游肉制品加工領域。年初,牧原股份宣布投資3億元成立河南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5月和9月,牧原股份又宣布在這一子公司的基礎上設立孫公司,開展相關業務。
牧原股份方面表示,設立孫公司,是根據行業形勢的變化以及公司長遠發展規劃的考慮,有利于公司實施戰略發展規劃,提高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鞏固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
賣豬肉的錢夠花嗎
一年新成立40家公司,超百億級的大手筆投入,資金來自何處?從財報來看,僅靠生豬養殖和銷售,牧原股份無法支撐如此大踏步的投資擴張。
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4億元,這還是在肉價大幅上漲,利潤大幅上漲2.6倍的基礎上。而自2014年上市以來,其歷年凈利潤分別為0.8億元、5.96億元、23.22億元、23.66億元、5.28億元,5年凈利潤尚不足60億元。
而一方面,其財務壓力也不算樂觀。截至2019年9月底,牧原股份流動資產合計120億元,其中貨幣資金38.79億元、其他流動資產13.89億元;流動負債為142億元,其中短期借款42.3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6.57億元。
對于這種擔心,牧原股份在回復《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近期公布的總計超70億元對外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自有資金。隨著公司建成產能的進一步釋放,管理的逐步完善,養殖成本仍有較大的下降空間,公司盈利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
至于未來進一步擴張的資金來源,牧原股份方面表示,一方面來源于公司生產經營所得,一方面來自于對外融資。
牧原股份未介紹對外融資的詳細情況,不過在外界看來,相比2019年上半年,三季度牧原股份出現流動性改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9月份完成50億元定增。公開資料顯示,這筆資金中35億元用于進一步擴張,15億元用于償還有息負債。
而除金融機構借款外,牧原股份已經實施三次定增,發行一次優先股,算上首發募資,合計為121億元。
牧原股份與華能信托合作協議中,華能信托相關投資資金閑置期可用于牧原股份短期補充流動資金的說法,也讓外界產生了牧原股份以合作之名從華能信托獲得流動資金的聯想。
形勢趨緊,有準備嗎
10月28日開始的股價下滑趨勢,對于牧原股份而言是個不妙的信號。28日沖到103.60元高點后,一路震蕩下行,到12月26日時,已經跌去近四分之一。
而從市場大環境來看,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復生豬生產政策措施的落實,豬肉價格也穩步回落,養豬風口的風趨于理性冷靜。
按照我國此前的豬周期運行規律,從豬肉價格見頂回落到盈虧平衡,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之后養豬行業會陷入一年左右的虧損區間。牧原股份此前的大舉擴張,是否考慮到行業接下來可能的虧損周期,是否為此做好準備?
養豬行業并不缺乏類似的悲劇案例。
最具代表性的是此前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的雛鷹農牧,將營收從上市當年的6.38億元做到了2016年的60.9億元,凈利潤6年間從1.23億元增長8.33億元,創始人侯建芳家族以85億元身價躋身河南富豪榜第四位。
但2018年下半年,因投資收益真實性存疑、大踏步擴張收購導致資金緊張、業績巨虧、被立案調查等諸多問題,雛鷹農牧從300億市值跌落,最終于2019年10月被深交所摘牌退市,公司也陷入債務、股權等糾紛泥潭中。
牧原股份會重蹈雛鷹農牧的悲劇嗎?
牧原股份方面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公司內部有資金規劃團隊,會根據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把握投資節奏;自2008年以來,公司經歷了多輪豬周期,但即使在豬周期的底部,公司也未出現年度的虧損,這主要得力于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而且目前正在加大智能養豬的研發力度,未來其成本仍然存在進一步降低的空間。
封面圖片:牧原股份官網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