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從貨幣金融政策實施到投資者權益保護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針對這些重要問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8月31日召開第七次會議進行研究,并部署有關工作。
“金融委本次會議圍繞三方面議題作出研究和部署,我覺得這準確把握住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重點和熱點。”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對《金融時報》記者說,這對做好下一步工作,以及穩定市場預期,將發揮積極作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此次會議首先對整個經濟運行形勢做了一個基本判斷,即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穩定,金融體系運行平穩健康,各類風險總體可控。會議提出的總體政策方向比較明確,就是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同時也要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從而實現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在這一政策大方向下,連平認為,會議提出的兩項要求非常有針對性。一方面,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且要與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并強調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央行此前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3.2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8萬億元。
“這次金融委會議對金融業繼續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進一步提高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繼續優化貨幣金融環境都做了具體安排。”商務部中商智庫秘書長、全球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對《金融時報》記者分析稱。
“從穩增長角度看,下一階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有很大潛力。特別是投資在經濟穩增長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金融委會議也強調通過一些新機制去挖掘新的投資潛力。從地區看,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自貿試驗區都是新的增長極;從行業看,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也有很大投資需求潛力。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對于會議提出的多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具體措施,連平認為,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對于投資項目要實施激勵機制。“這很明確,就是要用激勵機制來支持本身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同時愿意干事創業、敢于擔當的一些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步伐。因為就今年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雖有小幅度回升,但力度還不夠。”他預計,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可能會明顯加快,從而拉動制造業投資,這也會對經濟保持平穩運行起到重要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轉型升級,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指出,高度重視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傳統產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和新增長極地區的發展。在李建軍看來,這意味著金融機構要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知識產權質押、供應鏈融資、創新創業金融債券,以及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等債權和股權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高新科技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提高制造業金融服務水平。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如果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要解決資本金問題,所以金融委會議鼓勵銀行利用更多創新型工具多渠道補充資本。”溫彬說,目前來看,主要通過優先股、永續債等方式進一步夯實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資本實力,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要有針對性地增加對中小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還要建立“能貸、愿貸、敢貸、會貸”這樣一套長效機制,特別是如會議所提,要真正落細落實盡職免責條款,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對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積極性,使金融機構真正實現支持實體經濟的目標。
在通過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機制保障方面,會議指出要提高金融體系的適配性。溫彬解讀稱,銀行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體系,目的就是實現適配性。“過去我們金融機構可能在戰略、定位、產品服務方面比較雷同,現在要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所以金融供給要和金融需求相匹配、相適應,這也是銀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會議還強調,要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宗良就此認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要統籌考量,而資本市場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它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因此,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堅持穩中求進,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韌性和服務能力。
“未來除了間接融資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之外,資本市場改革將會持續深化。”李建軍相信,以科創板改革為突破口,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和市場生態將日益完善,資本市場的活力將被進一步激發。
除了服務實體經濟和深化改革等宏觀政策措施,金融委也更重視對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連平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金融市場才能有各方持續不斷參與、更多資金加入的良好局面。“所以我覺得金融委明確提出要大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一思路是非常正確的。”
來源:9月2日金融時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