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關嶺大田村:用好產業革命“八要素”,走好“村社合一”脫貧路
國際在線貴州消息:2018年8月,貴州關嶺縣大田村以產業革命“八要素”為指導,以“村社合一”為基礎,以發展蛋雞養殖為目標,成功與柳江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引進12000羽蛋雞,并于2019年1月初見效益,僅僅三個月就發放4.17萬元分紅,平均每戶貧困農戶分紅300元。
以前的大田村,發展無門路,資金無保障,干群無激情,如何打開門路、籌措資金、激發干群,這個重擔壓在了村支書徐代惠身上。白天討論產業方向,晚上思考發展目標,在這位93年的年輕村支書的感染下,村干部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主動發言,各抒己見。最終,村干部們商討后決定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發展蛋雞養殖產業。在明確發展方向后,村支兩委通過扶貧產業子基金貸款100萬元、青島對口幫扶資金50萬元與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于2018年5月開工建設能夠容納16000羽規模的蛋雞養殖場,當年8月建成。同時,大田村在幫扶單位安順學院的幫助下,與柳江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成功引進12000羽蛋雞苗,并于10月30日正式投產。
“通過一年的積累沉淀,雞蛋的質量更好了,產銷對接是沒有一點兒問題的。現在每天產蛋25件,每件360枚,銷售價格為每件250元,商家還自己上門運。”雞蛋產量高、質量好,徐代惠的心里底氣足、信心足。
農戶正在給蛋雞喂食 攝影 高智
經過不懈努力,時隔短短一年,這山坳坳里的蛋雞養殖場日產雞蛋9000余枚,實現每天純利潤2000元,毛收入已達170余萬元的顯著成果。從零產業到強產業,大田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蛋雞脫貧路。
為確保貧困群眾的收益,村合作社以“補收入短板”的形式,帶動貧困戶務工,并以輪換制的模式進行務工管理,讓收入不達標的貧困戶都能到養殖場務工增收;同時,養殖場覆蓋大田村所有貧困戶,采取“721”利益聯結機制,即產生利潤后貧困戶占70%,合作社占20%,村集體占10%。
“我們首批引進的12000羽蛋雞將被淘汰,目前已經對接好遵義的商家,每只淘汰的蛋雞將以26元左右的價格銷售出去,產生20余萬元的效益;同時,新預訂的16000羽蛋雞將在11月份進場,一個月后就能投產。擴大養殖規模后,每天能夠產出38件至40件的雞蛋。”說起未來的發展,徐代惠侃侃而談,成竹在胸。“結合我村的實際情況來看,產業發展貴在精而不在多,把蛋雞產業做大做強,未來發展至5萬羽的規模,做出市場,做成品牌是我們最終的產業目標。”(文 高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